第102章 何雨阳毕业(2 / 2)

大家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却有着共同的目标,脸上都带着昂扬的斗志。

“你看,这是咱们目前的重点任务,”陈司长指着墙上的一张大图纸,“改良轧钢厂的炼钢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还要研发更先进的机械零件,供应全国的工厂。你在清华学的是机械工程,正好能派上用场。”

何雨阳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

他想起父亲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想起轧钢厂里贾东旭、马德山这些工人师傅们的辛苦,更想起国家对工业建设的迫切需求。

他知道,自己的工作,虽然不在前线,却同样关乎国家的发展与安宁。

上班后的日子,何雨阳过得充实而忙碌。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练一个小时太极拳,沉淀心神,再骑车赶往单位。

晚上常常加班到深夜,和同事们一起讨论技术难题,画图纸、做计算,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啃几口自带的馒头。

第三工业部的条件确实简陋,办公室里没有空调,夏天只能靠风扇降温,图纸画久了,汗水会浸湿纸张。

冬天没有暖气,只能围着煤炉办公,手指冻得僵硬,却依旧一笔一划地勾勒着精密的零件结构。

但没人抱怨,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想早点拿出成果,为国家的工业建设添砖加瓦。

有一次,为了改良一台轧钢机的核心零件,何雨阳和同事们连续加班了三天三夜。

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结合自己对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这与他的武学境界相辅相成,见神不坏的境界让他对力的运用、结构的稳定性有着超乎常人的感知),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设计方案,解决了困扰大家许久的难题。

陈司长看着修改后的图纸,激动地拍着他的肩:“雨阳同志,这个方案太妙了!你真是给咱们技术司立了大功!有你这样的年轻人,咱们第三工业部一定能快速成长起来!”

何雨阳只是谦虚地笑了笑:“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该做的。”

夜深人静时,他会坐在办公桌前,给远在朝鲜的父亲写封信,告诉父亲自己的工作,说自己正在努力研发工业设备,将来要让祖国的工厂越来越强,让前线的战士们有更坚实的后盾。

他知道,父亲看到信,一定会为他骄傲。

1952年的夏夜,第三工业部的办公楼里依旧灯火通明。

何雨阳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星空,手里握着一支铅笔,笔尖在图纸上勾勒着未来的蓝图。

他知道,第三工业部的征程才刚刚开始,自己的使命也才刚刚启航。

但他有信心,凭着这份技术报国的初心,凭着同事们的齐心协力,一定能在这片贫瘠的工业土壤上,种出丰硕的果实,为新中国的工业化之路,铺就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