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训练(1 / 2)

晨光刚漫过山谷的山脊,五百名游击队员已整齐列队站在营地空地上,眼神里满是期待。

何大清穿着利落的短褂,手里攥着一根削尖的树枝,身后铺着一张从商城兑换的简易军事地图。

这是他为上午的理论训练特意准备的教具,上面用红、黑两色分别标注着“我军”与“日军”的动向,清晰明了。

“都围过来,咱们先从上次的伏击战说起。”何大清蹲下身,用树枝指着地图上的弯道标记,“那天咱们埋地雷的位置,为什么选在弯道?因为鬼子坦克过弯必须减速,这就是‘利用地形创造战机’。”

他一边说,一边比划着坦克的行进路线,“如果选在直道,坦克速度快,地雷要么炸不到,要么只能炸到尾部,达不到瘫痪效果。”

队员们凑得更近了,有人忍不住提问:“何司令,要是遇到开阔地,没法埋地雷怎么办?”

“问得好!”何大清赞许地点头,随即在地图上画了一片开阔区域,“开阔地不利于伏击,但利于咱们打‘袭扰战’——把队伍分成三队,一队用机枪吸引鬼子火力,一队绕到侧后方打补给车,最后一队负责捡漏,打完就撤,绝不恋战。”

他结合《现代游击战指挥纲要》里的知识,又举了两个华北游击队的实战案例,从兵力分配到撤退路线,讲得细致入微。

为了让队员们理解更透彻,他还组织了模拟推演:让二十名队员扮演“日军”,推着木车模拟坦克,其余队员分组设计“袭扰方案”。

看着队员们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后来能清晰分工、快速反应,何大清满意地笑了——理论不是死记硬背,要能落地到实战,才算真的学会。

临近正午,理论课结束前,何大清又强调了“战场纪律”:“打鬼子不能光靠勇,还要靠纪律。命令撤退时,哪怕身边有兄弟倒下,也不能回头——只有活着撤出去,才能回来为兄弟报仇。”队员们齐声应和,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不再是之前只顾猛冲的“散兵”模样。

午后的阳光有些烈,何大清把训练地点选在山谷西侧的靶场。

这里背靠山坡,前方是开阔的草地,远处立着二十多个“靶标”:有倒扣的罐头盒,有画着鬼子头像的木板,最远的靶标距离足足有两百米。

队员们分成十组,每组五十人,轮流进行训练。

“持枪姿势不对,打十枪也中不了一枪!”何大清走到一个年轻队员身边,发现他持枪时胳膊绷得太直,肩膀耸着,立刻上前纠正。

“胳膊要微曲,肩膀放松,枪托要顶实肩窝,这样开枪时后坐力才不会伤着自己,也能保证精度。”他手把手调整队员的姿势,还让人找了几根绳子,吊上砖块绑在队员的手腕上,“举着,坚持半个时辰,练的就是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