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田埂间的稻香与帝后亲耕的佳话,如同温润的春雨,仍在帝国广袤的乡野间滋润、传颂,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新事物的看法。
然而,在京城之外,另一股由格物之学驱动、更具颠覆性力量的变革浪潮,正于京郊那座守卫森严、日夜灯火不熄的研究院及附属的庞大工坊区内澎湃涌动,其初现的成果已开始悄然搅动帝国的现有秩序。
首先以惊人速度实现从图纸走向街巷的,是早已完成原型设计的“自行车”。
此前,自行车的概念虽已由贺归轩提出,并由能工巧匠们制作出了令人惊艳的样品,但受限于材料与工艺,始终难以大规模复制。
石油分馏的成功,如同打开了一扇关键的大门。
不仅提供了稳定高效的润滑油,其衍生出的某些化学处理技术,更间接促进了轻质合金冶炼的初步探索。
虽然还远未达到现代铝合金的水平,但一种韧性更好、重量更轻的“精炼熟铁”已经可以小批量生产,这为减轻自行车重量带来了希望。
真正的突破在于生产模式的革新。
在贺归轩的授意和林宥霆的亲自督办下,工部牵头整合了京城及周边的优秀匠人,建立了名为“皇家天工院”的机构,其下专设“御制车舆坊”。
这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依赖某位大师傅带领学徒包揽全部工序的作坊,而是初步尝试了“标准分解,协作生产”的新模式。
御制车舆坊内,依据自行车结构,清晰划分出数个区域:
·车架坊:专司车架、前叉等主体结构的锻造与焊接,确保坚固与角度精准。
·机巧坊:这是核心区域,集中了最顶尖的钟表匠和金属加工匠人,负责攻克最难的部分——链条、齿轮、轴承和刹车机构。
这里工具最为精密,要求也最为严苛,每一个齿距、每一节链环都需经过严格校验。
·轮舆坊:负责轮圈打造、辐条编校以及实心橡胶轮胎的包裹与安装。
·总装调试坊:各部件在此汇集,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进行最后组装、紧固与调试,确保每一辆下线的自行车都达到骑行标准。
这种分工协作的方式,使得工匠们能在自己负责的环节上精益求精,熟练度飞速提升,生产效率与传统模式相比,何止提高了数倍。
虽然距离完全的流水线自动化还遥不可及,但工业化的雏形已然隐约可见。
第一批量产定型的两百辆“天启·凤鸣牌”自行车,并未急于投入市场,而是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实战测试与示范应用。
邮驿司的驿卒们成为了首批使用者。
当他们骑着这新奇的两轮座驾,背负着邮包,轻快地穿行于京城棋盘般的街巷时,立时成为了全城瞩目的焦点。
其速度远超安步当车,在人群熙攘的坊市间,灵活性更是马车望尘莫及。
公文信件的传递效率显着提升,以往需要半日的路程,如今或许一个时辰便能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