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练结束,警报解除。整个过程冰冷、高效、充满距离感,但确实避免了因信息不透明可能导致的单方误判和过度反应。
三、地球上的博弈依旧
然而,“搁置争议”绝非“化解争议”。在距离地表数百公里以下的蓝色星球上,一切如旧:
地缘竞争:在南海、东欧、中东等热点地区,大国间的外交博弈、军事对峙、经济竞争仍在继续,有时甚至更加激烈。
技术竞赛:中美在空天战机、AI、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竞赛白热化,双方的“玄鸟号”与“普罗米修斯”计划仍在全力推进。
舆论攻防:围绕月球资源分配、火星开发权、太空交通规则的国际舆论战从未停止,互相指责之声不绝于耳。
联合预警机制,如同在惊涛骇浪的海面上,由几条互相提防的船只在桅杆之间,临时搭建起的一道极其纤细的缆索。海面之下,船体仍在互相冲撞;但所有人都同意,当远处出现可能吞噬一切的超级风暴的征兆时,至少要通过这根缆索喊上一声。
四、林星宇的评估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林星宇将军对这套机制评价道:
“不要对它抱有任何浪漫的幻想。这不是信任,而是在共同恐惧下的风险管控。它不能阻止我们之间的竞争,甚至不能保证在真正危机来临时,对方不会把我们推出去当‘挡箭牌’。但是,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缓冲时间和一个验证渠道。让我们知道,在面临某些超越我们所有人的威胁时,我们至少有机会确认‘这不是对方发起的攻击’,从而避免最愚蠢的自相残杀。这,在目前阶段,就是它最大的价值。”
五、脆弱的护栏
太空危机联合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人类文明在意识到可能存在共同的外部威胁时,所展现出的一丝微弱的理性之光。它是在黑暗森林中,几个手持火把、互相提防的猎人,在听到远处可疑的响动时,暂时达成的“不首先向彼此开枪”的默契。
这道护栏如此脆弱,一阵猜忌的微风就可能将其吹断。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性的标志:人类终于开始尝试,在更高的维度上,为整个物种的生存,设立一道最后的、共同的防线。他们将争议搁置在脚下的大地,将目光投向了共同的、深邃而未知的天空。未来,当真正的考验来临时,这道护栏能否承受住冲击,无人知晓。但此刻,它的建立,本身就是一种绝望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