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号”秘密峰会达成的脆弱共识,并未停留在纸面。在随后数月的密集技术级会谈中,参与国(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空局核心国)的技术专家和军事代表,在极度保密和相互戒备的氛围下,开始将“初步共识”转化为一套可运行的、极其简陋但具有历史意义的太空危机联合预警机制。这一进程的核心特征,便是各方心照不宣地、有选择性地将地球上的激烈地缘政治竞争暂时“搁置”在近地轨道之内,试图在更高的轨道和深空领域,为人类文明建立一个应对未知威胁的“哨兵线”。
一、机制的基石:有限透明与绝对冗余
联合预警机制的构建原则,充满了不信任下的务实主义:
数据共享的“消毒”与“摘要”:各方同意,通过一个物理隔离、单向注入数据的专用服务器节点,分享特定类型的、经过“消毒”(移除来源、精确坐标等敏感元数据)的深空异常数据摘要。例如,只提供“某时某区域探测到无法识别的非自然引力波动,强度等级x”,而非原始雷达或引力波探测器数据流。
“三选二”预警触发规则:为避免单方误判或恶意欺骗引发全球恐慌,机制设定:只有当至少三个独立参与方(中、美、俄\/欧)的预警系统在相近时间段内,对同一类型、同一方向的异常事件发出高级别警报时,才会触发联合机制的后续响应流程。这确保了预警的可信度,但也可能导致反应延迟。
独立的验证渠道:各方有权通过本国资产(如侦察卫星、深空望远镜)对共享的预警信息进行独立验证,机制不强制要求信息互信,只要求行动协同。
通讯的“最低公约数”:建立一条基于最传统、最抗干扰的激光通讯和低频无线电备份的联合预警热线,确保在最极端情况下(如量子通讯被破坏)仍能保持最低限度的联络。
二、无声的协作演练
机制建立后,进行了一次高度保密的模拟演练。场景设定为:多个深空传感器同时探测到一股来源不明、特征类似“引力之声”但强度更高的能量脉冲,方向指向太阳系外。
第一阶段(独立探测):中方“巡天”望远镜、美方“新一代空间望远镜”、俄方“无线电天文台”几乎同时捕捉到异常信号,各自内部系统发出最高警报。
第二阶段(数据摘要共享):三方按照协议,将“消毒”后的异常特征摘要上传至联合服务器。系统检测到“三选三”条件满足,自动向四方最高指挥部发出“深空异常一级警报”。
第三阶段(独立验证与通报):各方并未盲目相信共享数据,而是立即调动本国其他监测手段进行交叉验证。中方指令“玄鸟号”调整轨道进行定向侦测,美方启动“普罗米修斯”计划的备用监听阵列,欧空局调整“盖亚”后续任务望远镜指向。
第四阶段(有限协商):验证确认威胁存在后,四方通过加密视频会议进行了简短沟通,仅确认异常属实,并通报了各自采取的防御性姿态(如让本国空天母舰进入更高戒备状态),但并未讨论联合军事行动。会议仅持续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