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镜”的发现,如同一道划破长空的闪电,照亮了人类通往深空的一条潜在捷径。然而,在科学家们彻底验证其稳定性、安全性并理解其运行机制之前,这扇“星门”依然是一个充满诱惑却又风险未知的谜。与此同时,“巡天”望远镜在比邻星方向发现的异常信号,如同一个持续的低语,召唤着人类去亲眼看个究竟。
在这种背景下,一项更为务实、也更为雄心勃勃的计划,在中国最高决策层酝酿成熟。它不依赖于尚不确定的“星门”,而是决心凭借人类现有的、并即将突破的技术,迈出恒星际探索的实质性第一步。
一、国家意志:“轩辕计划”的启动
北京,中央太空探索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气氛庄重而充满历史感。巨大的全息星图悬浮在会议室中央,光点从太阳系延伸出去,最终聚焦在4.22光年外的比邻星系统。
“同志们,”委员会主席,一位资深的战略家,声音沉稳有力,“‘昆仑镜’是我们必须全力研究的战略方向,但绝不能将文明的未来寄托于一个未知的变量。比邻星,我们最近的恒星邻居,它的异常信号,是人类必须亲自去解答的谜题。这不仅是科学探索,更是关乎文明延续的战略必需。我们必须拥有抵达并探索邻近恒星系的能力。”
他环视与会者,宣布了重大决策:
“因此,委员会决定,正式启动‘轩辕计划’。其核心目标,是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建造能够抵达比邻星并进行详细勘察的恒星际飞船。同时,以此任务为牵引,组建深空远征军。这支部队,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队,而是集科学探索、工程实践、星际生存于一体的综合性、开创性力量。”
二、旗舰“轩辕号”的蓝图
“轩辕计划”的核心,是建造一艘史无前例的恒星际飞船——“轩辕号”。其设计蓝图汇聚了全国乃至全球合作者的智慧,体现了人类目前科技的巅峰:
动力系统:采用第二代磁约束核聚变反应堆作为主要能源,配合新一代离子推进器,提供持续且强大的推力。为应对漫长航程,还设计了聚变冲压发动机的可行性验证模块,意图在航行途中收集极其稀薄的星际物质作为补充燃料。
生态系统:设计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封闭生态系统“华夏苑”,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种植作物,循环水与空气,旨在实现数十年乃至上百年航程中数百名乘员的基本自给自足。
居住与科研模块:飞船拥有居住区、科研实验室、大型观测平台、小型舰载探测器工厂等,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移动的科研城市”。
防御与自治:飞船外壳采用最新研发的“纳米自适应装甲”,可抵御星际尘埃和微小陨石的撞击。搭载高度智能的AI中枢“河图”,负责航行管理、系统维护和科学数据处理,赋予飞船高度的自主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