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陶片埋处起星火(1 / 2)

夜露沉沉,月光如霜洒在库房屋顶的茅草上,风从门缝钻入,吹得油灯摇曳不定。

沈清禾立于陶坯堆前,指尖轻轻拂过一只尚未烧制完成的匣子边缘——粗糙、原始,却承载着她心中最精密的算计。

她不增产,反而下令造匣,众人不解,唯有陆时砚静坐一旁,眸光微闪,似已窥见她深藏未露的棋局。

“每匣五粒棉种,一段符文陶片,一张纺车图解。”她语气温淡,却字字如钉,“封泥印‘共弃’二字。这不是恩赐,是契约。”

柳三娘眉头微蹙:“为何是‘共弃’?听着……不吉利。”

“正因不吉,才需铭记。”沈清禾抬眼,目光穿透夜色,“弃的是旧世饥寒,弃的是独善其身。此匣所托,非一人温饱,而是一地生机。种下它的人,便不能再袖手旁观——他们必须动手,必须传承,必须为脚下土地负起责任。”

她说完,转身走向织训堂方向。脚步未停,思绪却已翻涌千里。

江南十七村求种文书如雪片飞来,皆因春燕带去的“千家絮”试种成功。

那原本只在福缘空间内才能泛出银光的灵棉,在混入阿织提出的“心壤”后,竟真正在凡土中扎下了根。

更惊人的是,新生棉苗茎秆天然螺旋,纤维韧性远超寻常,织出的布匹轻暖如云,燃火不焦,水浸不腐。

这不是奇迹,是规则的外化。

她的空间无法复制,但规则可以模仿。

灵泉不能共享,但人心可聚。

所以她不再分发种子,而是打造“陶种匣”——将种植方法、纺织技艺、乃至一丝引导灵性的符文刻录于残陶之上,借民间口传手授之力,让技术如藤蔓般自行蔓延。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那个“共”字。

她要的不是中心辐射式的施舍,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生存网络。

每一个接受陶种的人,都将成为下一个传递者。

收获之后,复制十匣,继续传递。

不靠她发令,不依她供给——自给自足,生生不息。

次日清晨,织训堂内人影攒动。

阿织拄着乌木杖缓缓走入,衣衫洗得发白,盲眼空洞却仿佛能穿透尘世。

她手中捧着一件破旧棉袄,颤巍巍拆开内衬,取出一团灰扑扑的棉花,放入陶管之中,再注入一滴清冽灵泉。

“布能记人心,土能承人愿,”她喃喃道,声音苍老却坚定,“为何不能教它自己长出暖来?”

众妇默然。春燕屏息凝视。

一夜过去,那团棉花竟泛起淡淡银辉,如同晨雾中的星子。

更为奇异的是,当这些棉絮被剪碎混入新土,覆于试验田苗根之下,三日后发芽率骤升四成,幼苗挺立如列兵,茎秆上赫然浮现细密螺旋纹路,宛如天生律动。

“成了。”春燕跪在田埂边,手指轻抚嫩叶,热泪滚落,“这不只是种地……这是教土地记住怎么活。”

与此同时,陆时砚独坐书房,面前摊开一幅古碑拓片,与识海中悄然浮现的漕运图交叠对照。

每当一个新的村落打开陶种匣,开始耕作,他识海深处的地图上便会亮起一点微光。

起初零星散落,如今已连成脉络。

而这些光点连接起来的轨迹,竟与地底传来的纺车地鸣频率完全吻合!

他瞳孔一缩,猛然起身。

那图案……竟是三百年前《仓廪令》残篇中失传的农谚图!

史载此令为前朝天工院所立,集天下农技之大成,后毁于战火,仅余碎片铭刻于岩壁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