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纺车声引地脉动(1 / 2)

观脉台那夜,铜印的震动久久未散,仿佛余音仍盘踞在沈清禾的骨血之中。

她独坐于灯下,案上摊开的是从南疆至北境各地搜集而来的《九州通览图》,泛黄的纸页边缘已被翻得微卷。

她的指尖停在极北之地——那道金色脉络如沉睡的龙脊,在识海中蜿蜒不灭,与她怀中铜印的温热遥相呼应。

窗外风雪渐歇,屋内烛火摇曳,映着她清冷的侧脸。

她取出北境传回的样本:一株麦穗末端凝结着细若银丝的晶体,剔透如霜;另一旁,则是春燕亲手织出的第一缕千家絮,柔韧绵长,触之生暖。

她将二者置于显微镜下——这是空间系统解锁“技术图谱”后,由现代仪器压缩而成的便携式观测器。

镜头缓缓调焦,瞳孔骤然一缩。

晶格排列竟有七分相似。

不是同源,却似被同一股力量唤醒。

就像深埋地底的钟磬,被人以不同的槌敲响,发出共鸣。

“不是我在改造土地……”她低声自语,“是土地,在回应我们。”

心口猛地一颤,她忽然想起那一日,无数妇人彻夜纺线,织机声穿透寒夜,如同心跳不息。

那时她只当是百姓勤勉,如今想来,那节奏是否早已悄然渗入大地经络?

她起身走入空间,掌心托起最后一滴浓缩灵泉——这是系统升级至今仅产出的一滴本源之液,珍贵无比。

她没有丝毫犹豫,将其滴入新育的棉苗根部。

刹那间,幼叶银光暴涨!

叶片边缘浮现出细密纹路,宛如古老符文,流转微光。

她心头剧震,急忙取来陶管残片比对——正是那些嵌入货船舱底、用于稳定种子活性的符文陶管!

内壁刻纹与此刻叶缘符文,几乎完全吻合。

这不是巧合。

这是地脉记忆在苏醒。

它记得千年前的农耕文明,记得那些失传的技艺与信仰,而现在,千万人的求生之志、昼夜不息的劳作之声,正一点一点叩开尘封的门扉。

翌日清晨,陆时砚踏雪而来,手中捧着一卷热力图。

他眉宇间罕见地带着一丝激动:“我将近月巡查记录与织坊分布叠加分析,发现一个异象——凡夜间纺车声持续超过两个时辰的村落,次日田间微光必强三分。越是齐心协力、昼夜不辍之地,地脉波动越为活跃。”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而清晰:“我们一直以为,是人在用技术改变土地。可真相或许是——土地在感知人的意志,在回应这份不肯屈服的生机。”

沈清禾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山峦间若隐若现的微光,良久未语。

片刻后,她转身提笔,朱砂批令:“即日起,观脉台主陶管全面升级,改为‘双芯结构’——外层导引灵泉,内层嵌入千家絮纤维,尝试以人为织物为媒介,主动引导地脉苏醒。”

命令下达,陈机头领命而去。

三日过去,试制皆败。陶坯入窑即裂,纤维熔毁,毫无例外。

老木匠蹲在窑边,烟斗轻磕,满面愁容。

第四日夜里,他听见院中传来规律的搓线声。

春燕带着几位织妇正在赶工,纺锤转动,嗡鸣如歌,节奏稳定得像心跳。

他怔住。

忽然站起,冲回作坊,抓起未干的陶坯,将千家絮撕成细缕,以经纬交错之势缠绕其上,如筋骨般织成网状。

再以低温慢烧,七日不熄火。

第七日深夜,成品出炉。

陶管通体灰白,内里却有一道银丝般的絮络贯穿始终,隐隐透光。

沈清禾亲自将其接入观脉台主地缝。

当灵泉顺着双芯陶管流入地底的瞬间——

整座山体轻轻一震。

识海之中,九州农脉图猛然扩张!

原本黯淡的南方漕运图豁然点亮三条新支线,如血脉复苏,一路南下,直指江南重旱区!

那一刻,她仿佛听见大地深处传来一声悠长的叹息,像是久困的灵魂终于得以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