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垫脚石(1 / 2)

献莲救将、奉旨受赏、亲探镇北将军——这一连串动作,恰似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京华掀起千层浪,将素来低调的秦王推至众人视线中心。

往日朝堂议事,众臣的目光多胶着于安王的急功近利与贤王的温润周全,秦王始终端坐末位,少言寡语,活脱脱一个“背景板”王爷。

而今风向骤变:每逢朝会,总有几道探究的目光若有似无地掠过他;连几位久居高位的老臣奏对时,也会特意提上一句“秦王殿下近日常与镇北府往来,或对北境军务更为熟稔”。

更有心思活络的官员,私下递上名帖,借着“贺喜得赏”的由头欲登门拜访,实则想探探他的立场与野心。

后宫的消息传得更快。

听闻秦王拉拢了镇北将军这般手握重兵的军方重臣,又得了陛下亲口夸赞,各宫妃嫔的态度悄悄转了弯。

往日对秦王府疏淡的妃嫔,纷纷差人送来绫罗绸缎、精致点心,美其名曰“慰问”;就连一向秉持中立的淑妃,也在某次宫宴上笑着对秦王道:“殿下年轻有为,往后定是陛下的得力臂膀”,话里话外满是示好之意。

京中勋贵圈子更是议论不休。

那些先前只围着安王、贤王打转的世家子弟,见秦王势头渐盛,也纷纷改换门庭,主动凑上前来攀谈结交。

那个曾藏在阴影里、无人过多留意的秦王,一夜之间站在了京华的聚光灯下。

有人急于攀附,有人等着看他行差踏错,还有人在暗中盘算如何制衡——这份突如其来的关注,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更是一场悄无声息的考验。

私下里,怀清曾与齐禹剖析过秦王的盘算:献莲得赏这步棋,看似是顺水推舟的应景之举,实则是搅动朝堂格局、为自身筹谋的关键落子,背后藏着三重深意。

其一,是从“隐身”到“破局”,主动走出舒适区。此前秦王以“低调”为盾,虽避开了储位之争的锋芒,却也陷入“无存在感”的困境——在惠安帝眼中难有亮眼表现,在朝臣心中更无分量。献莲一事,是他首次主动抓住契机,将“识人善用”“心系功臣”的形象摆上台面,彻底打破“边缘王爷”的标签,正式跻身权力博弈的核心视野。

其二,是借势搭桥,绑定军方关键力量。戚老将军手握北境兵权,是圣上倚重的军事支柱,却素来与皇子派系保持距离。秦王通过举荐献莲者、间接促成“救将”之功,实则是向镇北府递出橄榄枝。这步棋不仅为他赢得了军方的隐性认可,更在安王(拉拢文官)、贤王(依附后宫)之外,为自己筑起了“军方支持”的独特壁垒。

其三,是置身风口,试探各方深浅。他借朝野的反应摸清立场——谁愿攀附、谁在忌惮、谁想制衡,以此判断自己在权力棋局中的分量;同时借惠安帝的赏罚态度,试探圣心对“皇子结交军方”的底线,为后续布局踩准节奏。

这步棋看似冒险,实则是秦王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布局”的信号——他不再满足于明哲保身,而是要在储位之争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

惠安帝本就对皇子过度依赖单一势力心存戒备:安王拉拢文官集团已显结党之势,贤王借后宫铺路亦有外戚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