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第二讲,咱们聚焦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短暂历程,拆解它如何从普选诞生的共和政体,一步步转向路易·波拿巴主导的第二帝国。上一讲提到,1848年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共和、普选、保就业三大政策,可“保证人人有工作”的承诺很快遇挫——路易·勃朗组建的国家工场因缺乏实际工作、靠加税维持,引发纳税人不满,工人也因计件工资政策闹事,最终议会解散工场触发暴动,卡芬雅克将军血腥镇压才稳住局势。
1848年11月,第二共和国宪法确立总统制,却在总统大选爆出意外:拿破仑侄子路易·波拿巴以550万票远超卡芬雅克的150万票当选。此后,路易·波拿巴借经济成就、温和姿态与政治敏感积累实力,最终通过1851年政变解散议会、1852年公投称帝,完成从共和到帝国的转向。今天,咱们就结合心理学、易经与哲学原理,揭开这一历史转折背后的深层逻辑。
(课堂铃声响起,和蔼教授拿着标注密密麻麻的讲义走进教室,叶寒、秦易、许黑、蒋尘、周游已坐好,桌上摊着上节课的笔记)
和蔼教授:同学们,新学期第二课咱们接着聊1848年革命后的法国政局。上节课结尾提到,临时政府搞了个“国家工场”,承诺给工人安排工作,结果两个月就出了大问题。秦易,你先回忆下,国家工场为啥会引发混乱?
秦易:教授,我记得是因为国家工场没正经活干,工人天天点卯领钱,政府只能加税,纳税人不乐意;后来改计件工资,工人又闹,最后议会解散工场,6万工人暴动,卡芬雅克将军镇压了才完事。
和蔼教授:说得很完整!这里咱们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临时政府的“保证就业”承诺,其实是利用了“期望效应”——给工人画了个“有稳定收入”的饼,可实际没能力兑现,这种“期望落空”必然引发不满。再看纳税人,他们觉得“自己辛苦缴税养闲人”,这是“公平感失衡”的体现,两边矛盾一激化,骚乱就成了必然。
从《易经》“履卦”来看,“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做事得遵循客观规律,临时政府不顾财政实力和实际需求搞国家工场,就是“履不当履”,违背了治理的“坦途”,最后“血流成河”就是必然结果。许黑,你觉得这里还能从哲学角度解读吗?
许黑:教授,我想到了“实践论”!临时政府的政策只停留在“想解决就业”的主观愿望,没考虑“有没有活可干”“钱从哪来”的客观现实,脱离实践的政策肯定要失败,这就是唯心主义的问题。
和蔼教授:太对了!这正是马克思说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只谈目标,不谈实现路径。咱们再往下说,1848年11月颁布的第二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总统制,还和美国的总统制做了对比。周游,你还记得两者有哪些关键区别吗?
周游:教授,我记了三点:一是法国总统不能连任,美国能连任一届;二是法国是一院制,美国是两院制;三是法国总统没否决权,但能退回国会法案,美国总统一票否决后,国会2\/3多数能推翻。
和蔼教授:没错!这里咱们引入哲学“权力制衡”理论:美国的总统制通过“连任限制、两院制、有限否决权”形成相互制衡,而法国总统制看似限制总统(不能连任),却没给总统足够的制衡国会的工具,反而留下“退回国会法案”的模糊空间,为后来路易·波拿巴突破制度埋下隐患。
再看教授提到的“良善治理三原则”,尤其是第三条——“保护传统与默认共识”。从心理学“群体共识”角度看,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想争着说话,没有默认的规则和传统,就会陷入“杠精横行”的内耗,治理成本会极高。叶寒,你平时关注互联网舆论,是不是能感受到这种问题?
叶寒:教授,太有体会了!现在网上只要有不同观点,就会有人抬杠,没人愿意听别人的想法,其实就是缺乏“默认共识”,大家都想按自己的来,最后什么也讨论不出,和当时法国的情况有点像。
和蔼教授:确实如此!咱们回到主线,1848年总统大选,路易·波拿巴为啥能赢?蒋尘,你觉得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
蒋尘:教授,我觉得是“拿破仑的光环”!农民根本不认识卡芬雅克和拉马丁,但知道拿破仑,路易·波拿巴作为侄子,自然能得到农民的支持;而且工人恨卡芬雅克镇压暴动,纳税人恨拉马丁搞国家工场加税,多方力量都偏向路易·波拿巴。
和蔼教授:精准!这里有个重要的心理学现象——“光环效应”,拿破仑的历史声望像光环一样笼罩在路易·波拿巴身上,让选民忽略了他本身的能力,只凭“侄子”身份就投他票。从哲学“认知偏差”来看,农民对政治人物的认知停留在“熟悉的符号”(拿破仑),而不是对候选人政策的理性判断,这也反映了当时民众政治启蒙的不足。
议员们担心路易·波拿巴学拿破仑称帝,就用“年薪从60万法郎涨到120万”换他取消普选,结果改了个“原籍住满3年才有投票权”,300万工人失去选票。这里从《易经》“革卦”来看,“革之时义大矣哉”,改革要顺应时势,议员们想靠“给钱换权力限制”,既没顺应“民族主义深入人心、普选已被接受”的时势,又损害了工人利益,反而让路易·波拿巴获得了“同情工人”的潜在资本,这是“革而失当”。
秦易:教授,那路易·波拿巴后来怎么积累实力,直到政变称帝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