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新学期 154课·1848年革命:工人阶级的政治觉醒之路~欧洲史专题课

新学期 154课·1848年革命:工人阶级的政治觉醒之路~欧洲史专题课(1 / 2)

新学期第一课,咱们聚焦1848年欧洲革命中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法国二月革命,拆解工人阶级如何首次登上政治舞台。上一讲提到,七月王朝固守200法郎纳税投票门槛,让仅占成年男性3%的人拥有选举权,资产阶级下层怨声载道。因法律禁止政治性聚会,他们在巴罗带领下以宴饮活动变相表达诉求,可基佐政府下令禁止,1848年2月22日,最后一场宴饮彻底演变成骚乱。

次日,路易-菲利普在局势危急时解除基佐职务,如托克维尔所言,这一操作“把疾病变成了绝症”,局势彻底失控。2月24日中午,路易-菲利普仓促退位,七月王朝轰然覆灭。而主导这场骚乱的主力,正是此前从未涉足政治领域的工人阶级,这也是法国工人阶级第一次走上政治舞台。今天,咱们就从历史脉络出发,结合心理学、易经与哲学原理,剖析工人阶级登场的深层逻辑,再通过临时政府组建、首次普选等事件,看清这场革命背后的复杂博弈。

(课堂铃声响起,和蔼教授夹着讲义走进教室,台下叶寒、秦易、许黑、蒋尘、周游五位学生早已坐好,笔记本摊开等待上课)

和蔼教授:同学们,新学期好!咱们欧洲史专题课今天正式开课,第一讲就从改变欧洲政治格局的1848年革命说起。上一讲咱们留了个尾巴——七月王朝那200法郎的投票门槛,大家还记得当时提到的矛盾核心吗?秦易,你来说说。

秦易:教授,我记得!那200法郎的门槛把大部分人挡在选举权之外,成年男性里只有3%能投票,资产阶级下层想表达不满都没合法渠道,最后才搞了宴饮活动。

和蔼教授:非常准确!可基佐政府偏要禁止宴饮,2月22日的骚乱就这么爆发了。更关键的是23日,路易-菲利普解除了基佐职务。这里大家想想,从心理学角度看,路易-菲利普这个决策犯了什么错?叶寒,你平时对心理学感兴趣,试着分析分析。

叶寒:教授,我觉得这是“危机应对中的决策盲视”!局势已经乱了,民众需要的是稳定的信号,可他突然撤换关键官员,相当于打破了原本就脆弱的秩序平衡,反而让大家觉得政府慌了,没人能控制局面,恐慌情绪一扩散,骚乱自然就收不住了。

和蔼教授:说得太对了!心理学里的“恐慌传导效应”在这儿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权威者表现出无措,民众的不安会呈几何级放大。而从《易经》“节卦”的角度看,“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七月王朝的200法郎门槛本就是“失节”的制度,路易-菲利普后续的操作更是“节不当”,最终导致王朝覆灭,这就是违背规律的必然结果。

许黑:教授,那工人阶级为啥偏偏这时候站出来?之前法国也有工人,怎么没成气候呢?

和蔼教授:许黑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工人阶级登场,必须满足三个前提条件,咱们一个个说。第一个是人口与工业化的双重作用——拿破仑下台时法国3000万人,30多年后涨到3500万,同时七月王朝开启工业化,大型工厂不仅让工人数量变多,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组织度”。从哲学角度看,这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单个工人是“个体”,可在工厂里形成协作关系后,就变成了有共同利益的“群体”,具备了集体行动的基础。

蒋尘:教授,我记得您之前举过熊大熊二抓兔子的例子,是不是能用来解释第二个条件?

和蔼教授:蒋尘记性真好!没错,第二个条件就是1846年欧洲大陆受爱尔兰大饥荒影响,食品价格暴涨。之前的模型里,熊二有网、熊大变胖跑不动,就只给熊大一根兔子尾巴——这正是七月王朝的写照,资产阶级压榨工人到了极限,食品涨价成了“最后一根稻草”,工人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自然要起来反抗。从心理学“需求层次理论”看,当生理需求都无法满足时,人就会突破原有秩序寻求改变,这是本能驱动的行动。

周游:那第三个条件,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是不是给工人提供了“为什么反抗、要反抗到什么程度”的方向?

和蔼教授:周游这个理解很到位!第三个条件就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传播。咱们中学学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今天重点说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圣西门主张“专家治国”,觉得科学家、工程师才是有用的人,该掌握权力,还提出了计划经济的雏形。不过他的想法有个大问题——从哲学“实践论”来看,他把社会设计得太理想化,忽略了现实中人性的复杂和利益的博弈,就像纸上画了一座完美的城堡,却没考虑怎么建在现实的土地上。

叶寒:教授,您之前说圣西门的小迷弟分两类,一类是科学领域的失败者,一类是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文科生,这背后是不是也有心理学逻辑?

和蔼教授:叶寒总能挖到深层问题!没错,这是“代偿心理”的体现——科学领域的失败者在专业上没成就感,就跑到不可证伪的社会设计领域找存在感;而那些文科生,因为对数学不自信,就盲目崇拜“科学”标签,把圣西门的理论当成“救命稻草”,本质上都是通过依附某种“权威”来弥补自身的心理落差。

秦易:那傅立叶的“法朗吉”听起来更离谱,说拆散家庭搞群婚能让玉米增产45%,怎么还会有影响力呢?

和蔼教授:秦易觉得离谱,恰恰说明傅立叶的“高明”——他用具体的数字包装理论,比如“个法朗吉”“每个1620到1820人”“收入分12份,4份按资、5份按劳、3份按智”,这种看似精确的表述,在心理学上会给人“专业、可信”的错觉,尤其是对没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工人来说,比空泛的口号更有吸引力。不过从哲学“唯物论”来看,他把生产效率和家庭结构强行绑定,完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本质上还是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