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房子,先打地基。地基看得见吗?”
众人一愣。
他继续道:“广告,就是品牌的地基。现在看不见房,就不打地基了?”
他的比喻朴素至极,却瞬间击中了问题的要害。品牌建设如同盖楼,广告投入就是那埋在地下、支撑万丈高楼的基石,它不直接产生效益,却决定了建筑能屹立多久,能攀得多高。
他没有分析复杂的市场数据,也没有参与具体的争论,只是用他最熟悉的、基于常识和长远考量的逻辑,表达了对苏晚战略的毫无保留的支持。他看向杨建华,补充了一句,语气平静却带着分量:“钱,可以挣。牌子砸了,再多钱,买不回来。”
这句话,像定海神针,让会议室里的嘈杂瞬间平息了许多。杨建华张了张嘴,最终没有再说出反对的话。他深知林长河的风格,这个从不轻易表态的男人,一旦开口,其背后往往是对局势最清醒的判断和对苏晚最坚定的支撑。
有了林长河这关键性的支持,苏晚的品牌深化战略得以强力推行。
全新的防伪标识迅速应用到所有新产品上,并通过渠道和媒体向消费者广泛宣传鉴别方法。广告拍摄紧锣密鼓地进行,苏晚甚至亲自上阵,在镜头前从容自信地讲述“锦绣”的故事。当精心制作的广告片在省电视台黄金时段首次播出,画面中现代化车间与匠心工艺的交织,最终定格在那枚熠熠生辉的“锦绣”商标和“品质铸就锦绣”的广告语时,全厂上下都屏住了呼吸。
市场反馈远超预期。
消费者对于这套先进的防伪系统赞誉有加,购买正品“锦绣”的意愿和信心显着增强。“那个上电视的锦绣厂!”成了许多消费者口耳相传的品牌印记。百货公司的反馈更加直接:“锦绣”专柜的客流量和成交率明显提升,尤其是高端系列,询问度和销量都创下新高。
更令人惊喜的是产品附加值的体现。由于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大幅提升,经销商对“锦绣”产品的价格承受能力明显增强。杨建华会计在季度财报分析中,指着一组数据,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而又兴奋的笑容:
“苏厂长,林厂长!数据显示,在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我们主打产品的平均销售单价,比去年同期提升了百分之八!这完全是品牌溢价带来的!广告投入带来的效益,已经初步显现,而且其带来的长期价值,无法估量!”
曾经反对声音最大的杨会计,此刻心服口服。
“锦绣”品牌,经历了一番深刻的自我锤炼与主动塑造,真正实现了从“有名”到“有牌”的跨越。它不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名称,而是逐渐成为一种品质的保证、一种价值的象征、一种可以承载消费者情感与信任的文化符号。这份无形的资产,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生命力,为锦绣制造厂在接下来的改革浪潮中破浪前行,注入了最深厚、最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