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七零锦绣小农媳 > 第18章 管理精细化

第18章 管理精细化(1 / 2)

仿冒风波的锤炼与品牌深化的成功,如同为“锦绣”这艘航船更换了更坚固的船体和更醒目的旗帜。然而,随着船体日益增大,航速加快,苏晚站在船长室里,却愈发清晰地感觉到,传统的、依靠人工记忆和纸质台账的导航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精准掌控这艘巨轮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刻的航速。风浪中,一丝一毫的决策偏差,都可能酿成巨大的损失。

这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在一次临时的季度盘库后达到了顶峰。

为了应对一个紧急的外贸订单查询,需要快速核实一批特定型号辅料的实时库存和预计到货时间。杨会计带着几个财务,一头扎进堆积如山的账本和出入库单据里,汗流浃背地翻找了近两个小时;周工则带着仓管员跑到仓库里实地清点,来回奔波。最终报上来的数字,财务的账面库存、仓库的实物盘点、采购的在途记录,三者之间竟然出现了不小的差异。谁也说不清是哪个环节记录滞后、单据遗失,还是盘点疏漏。整个管理层围着几组矛盾的数据,争论不休,无法决断,最终错过了那个需要快速响应的订单机会。

苏晚看着办公室里一片狼藉的账本和疲惫不堪的同事们,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无力感。她知道,这不是任何人的错。当生产规模扩大到数个车间、数个代工点,产品线覆盖数十个品类、上百个SKU(库存保有单位),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流转极其频繁时,单纯依靠人工和纸笔,信息的延迟、错漏几乎成了必然。数据像一团迷雾,遮蔽了管理者的眼睛,使得生产计划、采购决策、成本核算都带上了几分盲目和运气成分。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深夜的办公室里,苏晚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对坐在对面的林长河说道,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我们必须改变。我们需要一种更先进的管理工具,能让数据实时、准确、联动起来。”

林长河沉默地听着,他虽不直接负责财务和生产调度,但作为分管技术和内部运营的副厂长,他同样深切感受到了这种混乱带来的掣肘。车间领料有时会因为库存信息不准白跑一趟,影响生产效率;采购部门有时会因为信息不通畅,重复采购或漏采购。他点了点头,言简意赅:“是该变。你有想法了?”

苏晚深吸一口气,从抽屉里拿出一份她托人从南方特区弄来的、还带着油墨香的内部参考资料。上面介绍了一种在发达国家大型制造企业开始应用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简称ERp。其核心思想就是将企业的财务、生产、供应、库存、销售、人力等资源整合在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和流程协同。

“看这个,ERp。虽然以我们现在的条件,上马完整的ERp系统不现实,但我们可以先学习它的思想,建立一个雏形,一个属于我们‘锦绣’的、初步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苏晚的眼中重新燃起光芒,那是一种面对挑战时特有的、混合着兴奋与坚定的神采,“先从最迫切的财务、生产计划和库存管理入手,把这几块的台账电子化,并且联动起来。”

所谓“电子化”,在这个个人电脑还是极稀罕物件的年代,意味着需要购置昂贵的微型计算机(电脑),并寻找或开发适合的数据库管理软件。这无疑是一项大胆且昂贵的投资。

冲突在系统引入和推广的初期,便激烈地爆发了,其阻力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尤其是那些与旧有管理模式相伴多年的老员工。

首先跳起来反对的,是财务科的元老,杨建华会计手下的得力干将,五十多岁的王会计。他戴着老花镜,看着苏晚展示的、需要在电脑上输入的复杂表格界面,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苏厂长,不是我跟不上时代。”王会计语气激动,手指敲着陪伴了他大半辈子的算盘和厚厚的账本,“这玩意儿,冷冰冰的机器,能有人脑可靠?能有用笔写在纸上的踏实?咱们这账目,每一笔进出,我都记得清清楚楚,翻了多少年的老规矩了,从来没出过大错!现在要我把账交给这个铁盒子?万一它坏了呢?万一按错了键,数据全没了呢?这不是胡闹吗!”

他的担忧,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老员工的心声。仓库主管老李也苦着脸:“是啊,厂长。我们仓库进出货,凭单据、记台账,一笔一笔,虽然慢点,但心里有数。现在非要对着那个屏幕点来点去,字都认不全几个,这……这太难为人了!”

甚至一些车间主任也私下抱怨:“每天还要多填一堆电子表格,报什么生产进度、工时耗用,这不是增加负担吗?活儿都干不完,哪有工夫弄这个?”

抵触情绪如同无形的壁垒,弥漫在办公楼和车间里。大家觉得新系统复杂、麻烦、不靠谱,是对他们多年经验和习惯的全盘否定,本能地抗拒着这种颠覆性的变化。推行工作一度陷入僵局,购置回来的几台电脑几乎成了摆设。

面对这股强大的惯性,苏晚深知,行政命令只能压服表面,无法赢得真心。她必须亲自下场,证明新系统的价值。

苏晚做出了一个令所有管理层意外的决定:她宣布,自己将第一个学习并掌握这套新系统的核心模块操作,并亲自担任首批内部培训的主讲人。

于是,在繁忙的厂务工作之余,人们经常看到厂长办公室的灯光亮至深夜。苏晚伏在电脑前,旁边堆满了软件操作手册(大多是英文,需要她边查字典边理解)和她自己整理的学习笔记。她像一个最刻苦的学生,一点点摸索着数据库的建立、表单的设计、公式的套用、查询指令的编写。遇到难题时,她会打电话向远在省城的技术专家请教,一讲就是半个多小时。

林长河将这些看在眼里。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行动更加沉默而体贴。他会在苏晚熬夜时,默默为她续上热茶,披上外衣;会在她因一个程序bug而焦躁时,递上一盘洗好的水果,用他特有的方式让她稍作休息;更会在她遇到涉及生产流程或物料编码的专业问题时,给予最精准、最可靠的解答。他明白,苏晚正在为企业的未来开辟一条新的跑道,这条路上必然充满荆棘,他能做的,就是确保她不会独自面对,并在她需要时,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当苏晚初步掌握了系统操作后,她精心准备了一场面向管理层和核心骨干的培训会。她没有讲枯燥的理论,而是直接拿上次那个导致订单流失的盘库事件作为案例。

“大家还记得上次我们为了查一批辅料,花了两个小时,最后得到三个不同数字的事情吗?”苏晚打开电脑,连接上了一个笨重的单色显示器,向众人展示着她搭建的简易库存管理模块,“现在,我们来看如果用了这个系统会怎样。”

她手指在键盘上生疏却坚定地敲击了几下,输入了那批辅料的编码。几乎在按下回车键的瞬间,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当前库存数量、所在库位、最近一次入库时间及批次、已分配给各生产计划的数量、以及在途采购订单的预计到货时间。所有信息,一目了然,实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