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丞相行营。
气氛不复往日的沉郁,却更添了几分肃穆与凝重。
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的阴云依旧笼罩在每个人心头,但主导这股情绪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挫败感,而是自上而下、深入骨髓的反思与求变。
诸葛亮端坐案前,面前摊开的并非紧急军报,而是一份他亲笔书写、墨迹未干的《自贬疏》。
字字千钧,力透纸背。
“……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他没有将责任推给马谡,而是将“训章明法”、“授任无方”、“明不知人”的过错一力承担。这并非故作姿态,而是发自内心的深刻自责。
他深知,作为三军统帅,任何一环的失误,最终的责任都在自己。
很快,刘禅的批复抵达汉中,内容一如历史上那般:“……胜负乃兵家常事,丞相何乃如此?……然览表惶悚,不得不从。可贬丞相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名义上,诸葛亮被贬为右将军,但依旧代理丞相职权,总揽军政。
这道旨意,既维护了法度的严肃性,也保全了朝廷的体面与核心的稳定。
刘备身体有恙,朝中事物尽皆托付刘禅。
诸葛亮坦然接受了这个结果。
贬谪的诏书并未让他消沉,反而如同卸下了一层包袱,让他能更加清醒、更加彻底地审视此次北伐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他召集陈到、蒋琬、费祎、董允等核心幕僚,以及刚刚经历战火洗礼的魏延、王平、吴懿等将领,举行了一次闭门反思会议。
“街亭之败,非幼常一人之过,乃我军政体系之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