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魏国皇宫。庆功的余韵尚未完全消散,朝堂之上却已暗流涌动。
第一次北伐以蜀军的仓促撤退告终,陇右失地尽数收复。
在明面上,这无疑是一场胜利。
作为力主驰援、并亲临街亭前线,最终迫使诸葛亮撤军的首功之臣,司马懿获得了皇帝曹叡的口头嘉奖和物质赏赐。
然而,敏锐的政治嗅觉让司马懿察觉到,那御座之上的年轻天子,以及围绕在他身边的某些人,投来的目光中,除了赞赏,更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审视与寒意。
这一日朝会,论功行赏已毕,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对此次战事的总结上。
大将军曹真率先出列,他声音洪亮,带着宗室重臣特有的底气:“陛下,此次蜀寇入寇,虽赖陛下洪福,将士用命,得以击退。然其中教训,不可不察!”
他话锋一转,目光似有意无意地扫过一旁垂首恭立的司马懿:“街亭之战,张合将军围困马谡于南山,已成瓮中捉鳖之势!若当时能果断增兵,全力猛攻,或可全歼该部蜀军,甚至趁势掩杀,重创诸葛亮主力!然则,督雍凉诸军事者,却过于持重,乃至坐失良机,使陈到得以率偏师突入,接应部分残兵逃脱!此岂非‘畏蜀如虎’,过于谨慎之过?”
这番指责,虽未直接点名,但矛头直指当时总督陇右战事的司马懿。
殿内不少宗室子弟和与曹真交好的大臣纷纷附和。
“大将军所言极是!当乘胜追击,以竟全功!”
“司马督军用兵,向来以稳为主,然有时未免失之过缓……”
司马懿依旧低眉顺目,仿佛那些议论与他无关,只是藏在袍袖中的手,微微收紧。
这时,大司马曹休也开口了,他负责东线防御,此次虽未直接参战,但态度鲜明:“陛下,西线战事,虽险象环生,终归有惊无险。然此战亦暴露我魏国西陲防御之疏漏,竟让诸葛亮悄无声息越出祁山!臣以为,当进一步加强关中、陇右防务,增派精锐,尤需忠诚可靠之宗室将领坐镇,方可保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