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念熙看着姐姐的消息,心里满是温暖。她想起刚开始做性别平等活动时,社团只有几个人,活动也没人关注;而现在,不仅自己的社团壮大了,还能和12所学校的社团一起合作,甚至能影响更多人——这就是联盟的力量,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接下来的日子里,联盟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江念熙的社团忙着设计“跨校家庭平等调研”问卷,为了确保问卷的科学性,他们还特意咨询了江哲和社会学系的老师,反复修改了十多版;A大的辩论社则在各校社团的配合下,确定了辩论赛的辩题,比如“‘男生该有男生样,女生该有女生样’是否合理”“校园里的性别分工是否需要刻意打破”,并制定了详细的比赛规则;B大的漫画社则开始筹备“反偏见漫画巡展”,向各校征集作品,短短一周就收到了300多幅投稿。
在“乡村实践案例”收集过程中,江念熙还邀请了正在贵州支教的江念熙(此处应为笔误,应为江念熙本人或其他角色,结合上下文修正为“正在贵州支教的同学”)帮忙。支教同学不仅分享了“乡村性别平等课”的教案,还提供了当地孩子的绘画作品——画里,女孩们穿着运动服奔跑,男孩们在厨房帮忙,每一幅都充满了对平等的向往。江念熙把这些作品和教案整理进案例库,还在旁边附上支教同学的心得:“乡村的孩子对平等的理解很纯粹,只要我们愿意引导,他们就能打破偏见,自由成长。”
“跨校家庭平等调研”启动后,各校社团积极配合。有的学校在校园里设置了“调研咨询台”,现场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有的学校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班级集体填写问卷;还有的学校在校园公众号上发布“调研故事”,鼓励同学们分享自己家的平等小事。短短半个月,就收集到了1200多份有效问卷。
江念熙的社团成员们熬夜整理数据,当看到“82%的同学认为‘家务应该全家分担’”“75%的同学支持‘女生可以学理科,男生可以学文科’”时,大家都格外开心——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树立了平等意识,而他们的努力,正在慢慢改变着现状。
“全市校园性别平等辩论赛”举办那天,12所学校的辩手齐聚A大的礼堂。江念初作为特邀评委,江念熙则作为联盟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她看着台下朝气蓬勃的辩手们,看着礼堂里坐满的观众,心里满是感慨:“还记得第一次搞性别平等活动时,只有寥寥几个人参加;而现在,我们能举办这么大规模的辩论赛,能有这么多人关注性别平等,这都是联盟的力量,是每一个社团、每一位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未来,希望我们能继续携手,让平等的理念,在更多校园里生根发芽。”
辩论赛的决赛环节,A大代表队和江念熙所在的学校代表队围绕“‘无性别服饰’是否应该在校园推广”展开激烈辩论。正方认为“无性别服饰能打破刻板印象,让学生自由选择”,反方则提出“应尊重学生的个人喜好,不必刻意推广无性别服饰”。双方辩手引经据典,结合案例库中的“无性别设计案例”和调研数据,展开了精彩的交锋,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最终,江念熙所在的学校代表队获得了冠军。当队长接过奖杯时,激动地说:“这个奖杯不属于我们一个社团,而是属于联盟的每一个成员!要是没有案例库中的设计案例,没有跨校调研的数据支撑,我们不可能赢得比赛。谢谢联盟,让我们能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辩论赛结束后,“跨校家庭平等调研”报告也顺利完成。江念熙的社团将报告发给各校社团,还提交给了市教育局。教育局的工作人员看到报告后,特意联系江念熙,称赞道:“这份报告数据详实、分析深入,为我们制定校园性别平等教育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以后有类似的调研,希望你们能继续跟我们合作!”
消息传到联盟群里,大家都格外兴奋。各校社团代表纷纷表示,要继续深化合作,开展更多有意义的活动——有的提议搞“性别平等校园文化节”,有的计划组织“跨校志愿者支教团”,还有的想联合出版“校园性别平等故事集”。
江念初看着群里热闹的讨论,给江念熙发了条消息:“你看,联盟的力量越来越大了!现在不仅能推动校园里的平等实践,还能影响到教育部门,这就是我们当初成立联盟的初心。”
江念熙回复:“是啊!以后我们还要吸收更多学校的社团加入,让联盟的声音传遍全市,甚至全省、全国!让更多人知道,性别平等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实践。”
周末回家时,江念熙把联盟的成果整理成PPT,给家人做了一场“汇报”。江哲看着PPT里的案例库、辩论赛照片、调研报告,笑着说:“你们姐妹俩真是越来越厉害了!一个发起联盟,一个牵头做事,把这么多学校的力量整合起来,比我当年单枪匹马编写教材,影响力大多了。”
林晚星也笑着说:“我之前去贵州山村开讲座,还跟当地的老师提到你们的联盟,他们都特别羡慕,说希望当地的学校也能成立类似的联盟,推动乡村校园的性别平等教育。”
江逸晨则拿出自己新设计的“联盟周边”——印有“性别友好联盟”logo的帆布包、笔记本,上面还印着“打破偏见,自由成长”的标语:“我给联盟设计了些周边,以后搞活动的时候可以当礼品,既实用又能宣传联盟理念。要是需要批量制作,我还能联系厂家,争取优惠价格。”
看着家人支持的眼神,江念熙和江念初心里满是感动。她们知道,联盟的成长,不仅离不开各校社团的努力,更离不开家人的支持。而这份支持,也让她们更加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接下来的日子里,“全市校园性别友好社团联盟”不断发展壮大,陆续有8所新的学校加入。联盟开展的“性别平等校园文化节”吸引了上万名学生参与,“跨校志愿者支教团”走进了10所乡村学校,“校园性别平等故事集”也顺利出版,被很多学校列为“课外推荐读物”。
江念初在自己的B站视频里,分享了联盟的成长故事。视频里,有各校社团活动的精彩瞬间,有辩手们激烈交锋的画面,有支教志愿者和乡村孩子的合影,还有案例库、调研报告的截图。她在视频结尾说:“联盟的力量,不是一个人的光芒,而是一群人的星火。当越来越多的人一起为平等发声、为平等行动,那些微小的星火,终将汇聚成照亮未来的火炬,让每一个校园里的孩子,都能在平等的阳光下,自由、快乐地成长。”
视频发布后,播放量很快突破了50万。很多外地的学生留言:“我们学校也想成立性别友好社团,能不能加入你们的联盟?”“求分享联盟的运营经验,我们也想在当地搞类似的合作!”
江念初和江念熙看到留言后,立刻商量着成立“联盟线上指导小组”,为外地的社团提供咨询和帮助。她们整理了联盟的章程、案例库建设方法、活动策划流程,做成“联盟运营手册”,免费分享给有需要的社团。
看着联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江念熙忽然明白,当初江念初发起联盟的意义——平等不是一个人、一个社团、一所学校能实现的,它需要更多人的参与,需要更多力量的汇聚。而联盟,就是连接这些力量的桥梁,是传递平等理念的纽带。
此刻,江念初和江念熙正坐在社团活动室里,和各校社团代表一起,规划着联盟的未来——她们想建立“全国校园性别友好社团联盟”,想开展“国际校园平等交流活动”,想让平等的理念,跨越地域、跨越国界,传递到更多人的心里。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她们身上,也洒在墙上的“联盟愿景”海报上——“让每一所校园都充满平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追梦”。江念熙看着海报,心里满是憧憬。她知道,这条路或许还很长,但只要有联盟的力量,有越来越多人一起走,就一定能抵达梦想的彼岸。因为她们相信,每一次案例的分享,每一场活动的举办,每一份调研的完成,都是在为平等的未来添砖加瓦;而这些微小的努力,终将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