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掌心的刺 > 第344章 国际上的声音

第344章 国际上的声音(1 / 2)

深秋的清晨,阳光刚爬上江家的窗台,江哲就已经坐在书桌前,反复核对国际性别教育论坛的发言稿。桌面上摊开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写满了修改痕迹,重点段落用荧光笔标注出来,旁边还贴着几张便签,记录着“中国性别平等教育实践案例”的补充说明——从《性别平等教育教材》的编写逻辑,到校园里的“平等主题活动”,再到家庭中的“性别分工调研”,每一个案例都经过了精心筛选,只为能在国际论坛上,清晰地传递中国在性别教育领域的经验。

“爸,您的西装已经熨好了,放在衣柜左边第二层。”江逸晨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书房,看到父亲专注的样子,轻轻把杯子放在桌角,“明天就要出发去日内瓦了,要不要再检查下行李箱?别落下重要的东西。”

江哲抬起头,接过牛奶,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他看着儿子身上那件简约的灰色连帽衫——正是江逸晨自己设计的“无性别服饰”系列之一,忍不住笑着说:“你这衣服设计得不错,既舒适又大方,要是在论坛上穿,说不定还能成为‘性别平等设计’的小案例。”

江逸晨眼睛一亮,立刻从背包里拿出一叠设计稿,摊在书桌上:“爸,您看!这是我刚完成的‘无性别运动服’设计稿,用的是环保面料,版型能适配不同身材,不分男女款,只有身高体重的尺码区分。我准备把这个设计拿去参加下个月的国际青年设计师大赛,跟您一起‘走出国门’,让外国的评委也看看中国年轻人的平等设计理念!”

江哲认真翻看设计稿,从面料标注到版型示意图,再到“打破设计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的理念说明,每一个细节都透着专业和用心。他想起江逸晨小时候,因为喜欢给娃娃设计衣服被亲戚质疑“男生不该做这个”,如今儿子不仅坚持了自己的热爱,还把性别平等的理念融入设计,甚至要走向国际舞台,这份成长让他比自己参加论坛还要骄傲。

“这个设计理念很好,既关注了实用性,又传递了平等的价值观。”江哲指着设计稿上的细节,提出建议,“可以在理念说明里,补充一些中国年轻群体对‘无性别服饰’的需求调研数据,比如你之前做的校园问卷结果,这样能让评委更直观地看到设计的现实意义。”

江逸晨立刻拿出笔,在设计稿旁边记录下来:“您说得对!我之前在学校做过调研,有78%的同学觉得‘服饰不该按性别分款’,这个数据加进去,肯定能让设计更有说服力。对了爸,您明天去论坛,能不能跟外国专家聊聊‘设计领域的性别平等’?我总觉得,平等不只是教育和家庭的事,还应该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服饰、产品这些日常用品。”

“当然可以。”江哲点点头,把发言稿递给江逸晨,“你帮爸看看,有没有哪里说得不够清楚的?尤其是‘家庭性别教育’这部分,国外的文化背景跟我们不一样,我担心有些表述他们理解不了。”

父子俩凑在书桌前,逐字逐句地修改发言稿。江逸晨从年轻人的视角,补充了“校园社团如何推动性别平等”的案例;江哲则结合国际教育趋势,调整了“中国教材与国际性别教育标准”的对比表述。窗外的阳光慢慢移动,把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书房里偶尔传来讨论声,却格外温馨。

第二天下午,江哲提着行李箱,在家人的送别下前往机场。林晚星帮他整理好衣领,轻声叮嘱:“到了日内瓦要注意休息,论坛结束后别急着回来,有空去看看当地的学校,说不定能学到一些好的经验。”江念熙和江念初也发来视频,反复交代“一定要多拍些论坛的照片,跟我们分享国际上的最新理念”。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江哲终于抵达日内瓦。论坛主办方安排的工作人员早已在机场等候,驱车将他送到酒店。放下行李后,江哲没有立刻休息,而是打开电脑,再次熟悉论坛的议程——他的发言安排在第二天上午,主题是“中国性别平等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同场发言的还有来自美国、瑞典、印度等国的教育专家。

当晚,论坛主办方举办了欢迎晚宴。江哲在宴会上遇到了瑞典教育专家卡尔森,两人围绕“性别教育的课程设计”展开了热烈讨论。卡尔森提到,瑞典在幼儿园阶段就会通过“玩具无性别分类”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江哲则分享了中国《性别平等教育教材》中“幼儿园性别认知启蒙”的教学活动设计,比如通过绘本故事引导孩子理解“喜欢什么都可以,不用分男孩女孩”。

“中国的实践很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将家庭、校园、社会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卡尔森听完后,忍不住称赞,“我之前总觉得东方国家在性别教育上比较保守,现在看来,你们已经探索出了一套贴合本土文化的有效方法。明天你的发言,我很期待。”

江哲笑着回应:“其实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性别教育的方法也应该因地制宜。这次来论坛,我不仅想分享中国的经验,更想学习各国的优秀做法,比如你们在‘校园性别霸凌应对’上的机制,很值得我们参考。”

第二天上午,国际性别教育论坛正式开幕。江哲穿着一身得体的西装,坐在发言席上,看着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当主持人念到他的名字时,他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打开提前准备好的PPT。

“各位同仁,上午好。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在性别平等教育领域的实践与探索。”江哲的声音清晰而坚定,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在中国,性别平等不仅是法律规定的权利,更是融入教育体系、家庭生活、社会文化的日常实践。接下来,我将从教材编写、校园活动、家庭引导三个维度,跟大家介绍具体的做法。”

他首先展示了《性别平等教育教材》的目录和核心章节,结合“高中职业生涯平等引导”的案例,说明中国如何通过教材,打破“男生适合理工科、女生适合文科”的刻板印象;随后,他播放了一段江念初“性别平等校园行”的视频片段,展示中国大学生如何通过讲座、互动活动,在校园里传递平等理念;最后,他分享了江念熙参与的“家庭平等打卡活动”数据,说明家庭在性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认为,性别平等教育不是孤立的课程,而是贯穿于人生各个阶段的持续引导。”江哲在发言结尾,真诚地说道,“从幼儿园的性别认知启蒙,到大学的职业平等探索,再到家庭中的分工实践,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中国的实践还在不断完善,希望能和各国同仁一起,共同推动全球性别平等教育的发展。”

发言结束后,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提问环节,有位印度学者问道:“在中国的乡村地区,性别教育是否面临挑战?比如传统观念的影响,你们是如何应对的?”

江哲立刻回应:“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中国乡村地区确实存在传统观念的影响,比如‘重男轻女’‘女孩读书没用’的想法。对此,我们采取了三个措施:一是通过‘星光基金’资助乡村女孩上学,同时开展‘女性成长讲座’,改变家长的观念;二是在乡村学校推广《性别平等教育教材》,培训当地教师,让平等教育走进课堂;三是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到乡村支教,比如我的女儿江念熙,她即将前往贵州乡村学校支教,会给孩子们上性别平等课。通过这些措施,越来越多的乡村家庭开始重视女孩的教育,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树立了平等意识。”

他的回答得到了台下的认可,很多学者纷纷点头。卡尔森在会后特意找到江哲,递上自己的名片:“您分享的乡村性别教育实践,给了我很大启发。瑞典也有一些偏远地区面临类似的问题,希望以后能和您保持联系,深入交流合作。”

接下来的几天,江哲积极参与论坛的各项议程——在“全球性别教育趋势”圆桌会议上,他提出“性别教育应与本土文化结合,避免‘一刀切’”的观点;在“教育教材国际交流”工作坊中,他将《性别平等教育教材》赠送给各国代表,并详细介绍教材的编写思路;在“青年性别平等实践”分论坛上,他还特意提到了江逸晨的“无性别服饰设计”,引起了很多青年学者的兴趣。

与此同时,远在国内的江逸晨,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国际青年设计师大赛的参赛材料。他按照江哲的建议,补充了校园调研数据,还加入了“无性别运动服”的样品制作过程视频,展示从设计理念到实际成品的落地过程。江念熙和江念初也主动帮忙——江念熙帮他整理“设计中的性别平等”文献资料,江念初则帮他剪辑参赛视频,还在自己的B站账号上分享了弟弟的设计理念,吸引了很多网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