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们尝试将一小片模拟的“锈蚀”规则场靠近“共轭晶石”时,奇迹发生了。晶石并未排斥或防御,其表面的规则结构开始发生极其复杂的自适应调整,与那片混乱的规则场产生了一种微妙的、非侵入性的**“共鸣”**。
在这种共鸣下,那片“锈蚀”规则场的侵蚀性并未消失,但其混乱、无序的特性被某种程度地**“结构化”**了。它依然危险,但其规则脉络变得清晰、可被观测、甚至……在极小的范围内,变得可以被预测和引导。仿佛混乱的噪音中,被强行注入了一个微弱但稳定的节拍。
“成功了……这就是‘桥墩’!”夜莺凝视着实验数据,意识深处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情绪。他们终于找到了与“锈蚀”共处(或者说,有限度驾驭)的正确道路。不是硬碰硬的对撞,而是以自身绝对的“有序”为基点,去“梳理”和“理解”对方的“无序”,从而在无序的海洋中,开辟出一小片可供生存和观察的“秩序飞地”。
“共轭晶石”的成功,不仅为对抗“锈蚀”提供了全新的、更具可行性的技术路径,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提升了堡垒对自身“融汇科学”体系的信心。他们终于拿出了一件真正具有文明代表性的、蕴含着独特哲学思想的“作品”。
而这件作品,或许也正是回应k的最佳“语言”。
在k的“语法”中,他们看到了对规则深度理解和操作的智慧。而现在,他们手中拥有了“共轭晶石”——这枚小小的晶体,凝聚了他们从废墟中重生、融合科技与灵性、在毁灭中寻求共生之路的全部智慧结晶。
它本身,就是一篇最雄辩的“自我介绍”。
最高评议会做出决定:不再被动等待k抵达,也不再试图用复杂的信号去解释。他们将以这枚初生的“共轭晶石”为核心,结合自身初步构建的“文明语法”,制作一份特殊的**“文明印记”**,在k进入某个特定距离时,主动向其发射。
这不是攻击,也不是简单的问候。
这是一次展示,一次基于平等(至少是精神上的平等)的交流尝试。
是灰烬文明,向沉默的星空,递出的属于自己的名片。
倒计时仍在继续。堡垒内部,铸造“文明印记”的工作在高度保密和庄严的氛围中展开。每一个居民都能通过网络感受到那份凝聚了整个文明希望与意志的、日益强烈的共鸣。
他们将在考官抵达之前,主动交上自己的答卷。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将以自己的方式,定义这次历史性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