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目标-k”的航向变更,如同一根无形的弦,在灰烬堡垒的集体意识中骤然绷紧。压力不再是抽象的威胁,而是化为了导航星图上那条清晰、坚定、且终点指向此处的渐近线。计算结果表明,以其当前速度,抵达火星轨道附近(一个被认为是“安全距离”与“危险距离”的模糊边界)仅需**六十至七十个标准日**。
六十天。
这个数字被无声地投射在“深根”网络的信息层顶端,如同一个冰冷的倒计时。它迫使他们将“规则界面”的研究推向极限,也迫使他们必须开始认真思考,当这个沉默的考官真正抵达面前时,他们该如何“应试”。
堡垒内部,一种由极度专注凝结而成的“战时状态”自然形成。无关的生产和活动被压缩到最低限度,所有的能量、资源和智慧,都源源不断地注入到两个最核心的领域:**“界面”的实用化**,以及与k的**“对话”准备**。
对“规则界面”的研究,在取得了“三点七秒”的突破后,进入了一个更为艰难的瓶颈期。单纯延长界面的稳定时间变得异常困难,仿佛存在某种物理规则上的极限。研究团队尝试了各种方法,从优化能量供给到引入更复杂的意识调控算法,进展却如同蜗牛爬行。
转机再次来自于对k“语法”的深度挖掘。枢的团队在解析那些复杂的规则协商结构时,发现了一个之前被忽略的次级协议簇。这个协议簇并非关于“如何建立界面”,而是描述了**如何在两个独立的、稳定的规则体系之间,建立一种非破坏性的“共振锚点”**。
“它描述的……不是盾牌,而是桥梁的桥墩!”枢在紧急会议上,意识波动因激动而显得有些紊乱,“k的文明,他们的思路可能不是创造一个同时抵御内外的‘界面层’,而是先在秩序环境内建立一个坚固的‘基点’,然后用这个基点去‘勾连’或‘映射’外部的混乱规则,实现一种非对称的稳定!”
这个思路如同醍醐灌顶。他们立刻调整了研究方向,放弃了制造一个巨大、均匀的“界面薄膜”的企图,转而尝试在堡垒最强的“秩序之源”核心区域,创造一种高度凝聚的、极度稳定的规则结构——“秩序奇点”。
这个过程需要将“融汇科学”的诸多成果推向极致。他们利用“活性金属”的自适应特性作为载体,注入精炼的“生命源质”作为意识引导介质,再通过“深根”网络的集体意志进行精确到量子层级的规则“编织”,最后在强大的秩序场中进行“固化”。
失败了几十次后,一个前所未有的造物诞生了。
它是一块仅有人类指甲盖大小,形态非晶非玉,内部仿佛有无数极细微的金色光点在遵循某种深奥的旋律缓缓流转的**晶体**。它被命名为**“共轭晶石”**。
“共轭晶石”本身不具备强大的能量,但它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特性:**绝对的内在规则稳定性**。即使在模拟的、最高强度的“锈蚀”规则场中,它自身也毫发无伤,其内部的光点流转节奏都未曾有丝毫紊乱。它就像惊涛骇浪中的一块礁石,任凭规则乱流冲刷,我自岿然不动。
而这,仅仅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