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亮剑之团长到兵团司令 > 第228章 熔炉淬火 理论新章

第228章 熔炉淬火 理论新章(2 / 2)

而最让李云龙感到亲切又深受触动的,是资深军事理论教员刘静的课程。刘教员是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筹备的老革命,理论功底深厚,实战经验丰富,更难得的是,他极其善于将高深的军事理论与将领们日常的战斗实践紧密结合。

他主讲游击战的战略与战术,但视野却极为开阔。他并没有局限于讲解“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而是引导学员们深入思考,如何在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敌情、不同的群众基础条件下,灵活运用和发展游击战术。

课堂上,刘教员常常抛出一个个具体的战例,让大家讨论。例如,“在平原地区,缺乏山地依托,如何坚持游击战?”“面对日军的铁壁合围和堡垒政策,如何跳出外线作战?”“小部队如何通过精准袭击,达成战略上的牵制效果?”这些问题,直指敌后作战的核心困难。

这下可炸开了锅。来自不同根据地的将领们纷纷结合自身经历发言,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晋察冀的同志介绍如何利用地道、地雷与敌人周旋;山东军区的同志讲述在滨海地区如何利用青纱帐和海上通道;李云龙也按捺不住,分享了新一旅利用太岳山复杂地形,诱敌深入、打歼灭战的经验教训。

刘教员总是耐心倾听,时而点拨,时而总结。他充分肯定了同志们在实践中的创造,同时也从理论高度进行提炼,指出某些成功战例背后蕴含的普遍规律,以及某些失利暴露出的思维局限。

这种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让李云龙感觉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共同探索克敌制胜的更高法门,以往很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经验,在这里得到了理论的升华。

更让所有学员感到震撼的,是刘教员对国际形势和世界军事技术、战术发展的介绍。他在一堂课上,详细分析了今年(1940年)5月,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发动的闪电战。

“同志们,我们的眼光不能只盯着华北,只盯着山西!”刘教员用粉笔在欧洲地图上重重地点着,“大家看,德国人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荷兰、比利时,为什么?他们凭借的是什么?”

他自问自答,声音沉痛而警醒:“是集中优势的装甲集群,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突击!他们巧妙地绕过了法国人苦心经营多年的马奇诺防线,如同热刀切黄油一般,直插腹地,切断了英法联军主力的退路,致使拥有数百万陆军的法国,在短短几周内土崩瓦解,被迫投降!”

刘教员详细剖析了德军“闪电战”的核心要素:以坦克部队为主体的突击矛头,在空军密切支援下,不讲线性突破,而是强调纵深穿插,分割包围,摧毁对方的指挥体系和后勤枢纽,从而在战略层面上迅速达成瘫痪敌军、瓦解其抵抗意志的目的。

“这就是大兵团、大纵深、高机动作战的威力!”刘教员的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震惊而沉思的脸,“法西斯侵略者用血淋淋的事实,给我们上了一课!他们利用技术兵种的优势,将机动、火力、突击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作战样式!”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更加沉重:“反观我们,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有什么?我们靠的是英勇无畏的战士,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靠的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永远不能丢!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技术装备、在重火力、在机械化程度上的巨大差距!未来,如果我们不能在这些方面有所进步,面对敌人更强大的攻势,我们会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

这番话,如同一声惊雷,在李云龙耳边炸响。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那两辆缴获的、宝贝似的坦克,想起了王承柱炮兵营那些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火炮。

想起了在宁化镇缴获的那几十辆卡车……以往,他只把这些看作是增强部队火力和机动性的工具,从未像今天这样,从战略和战役层面去思考它们可能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德军在欧洲的战例,为他,也为在场所有的将领,初步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战争理念的新大门。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混合着对未来的思考,在这些久经沙场的指挥员心中油然而生。

课后,李云龙他望着黑板上的欧洲地图和那些代表德军进攻箭头的粉笔痕迹,喃喃自语:“他娘的……坦克集群……快速穿插……大纵深……”

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过去那些引以为傲的战绩,放在世界军事发展的滚滚洪流中,或许还只是起步。但是他没有气馁,更激起了他无上的斗志,一定要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战绩。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