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亮剑之团长到兵团司令 > 第228章 熔炉淬火 理论新章

第228章 熔炉淬火 理论新章(1 / 2)

开学典礼的激昂余韵尚未散去,紧张而系统的学习生活便如同延安清晨的号角,准时地、不容置疑地降临到李云龙等一众高级指挥员的头上。

他们告别了以往在前线相对自由、更依赖于临机决断的指挥模式,开始真正沉下心来,接受前所未有的、系统化的军事理论与参谋业务培训。这对于很多像李云龙这样从实战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老粗”而言,无疑是一次头脑的风暴和思维的重塑。

课程安排得紧凑而充实。最令人振奋和期待的,莫过于总指挥亲自讲授的战略学课程。当那位身影清癯却气场强大的长者走上讲台时,整个大课堂鸦雀无声,所有学员,包括平日里最跳脱的李云龙,都屏息凝神,如同最认真的小学生。

总指挥没有照本宣科,他站在巨大的、标注着全国乃至世界战局态势的地图前,目光深邃,声音沉稳有力。他首先系统阐述了最高领导同志《论持久战》的光辉思想,深刻分析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以及为什么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他结合刚刚结束不久的、震动全国的百团大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百团大战,是我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总指挥的手在地图上划过正太、同蒲等铁路线,“它打破了日军‘囚笼政策’,牵制了大量敌人,鼓舞了全国军民的信心,其功绩彪炳史册,意义重大!”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为辩证:“但同时,我们也要从中总结经验,看到不足。如此大规模的破袭作战,暴露了我军主力,也招致了日军更加疯狂残酷的报复性扫荡。

这就告诉我们,在战略防御阶段,如何把握进攻的‘度’,如何选择战机,如何更好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需要极高战略眼光和艺术的事情。”

他详细分析了百团大战各阶段的得失,从战略意图的达成,到战役组织的协同,再到后期反扫荡的应对,每一处都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李云龙听得入了神,他回想起新一旅在百团大战后期承担阻击任务时的惨烈,再结合总指挥的分析,以往一些模糊的认识顿时清晰起来,明白了为何上级有时会要求部队忍耐、转移,而非一味硬拼。

总指挥强调,现阶段,我们的核心依然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要积蓄力量,准备将来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

这堂课,仿佛在李云龙眼前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指挥境界的大门,让他不再仅仅局限于一次战斗、一场战役的胜负,开始学着用更长远的、全局性的眼光审视战争。

接下来是叶副院长主讲的参谋业务课程。这位以严谨、细致着称的教育长,为这些习惯了战场冲杀的将领们带来了另一番天地。他从情报的搜集、甄别、分析讲起,强调“知己知彼”并非一句空话,一份准确的情报往往能决定一场战役的走向。

“指挥员下决心,靠的是什么?不是拍脑袋,不是凭感觉,而是建立在大量、准确、及时的情报分析和科学的判断之上!”

叶副院长声音不高,却极具分量。他系统地讲解了如何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包括敌情判断、我情分析、任务确定、兵力部署、协同动作、保障措施、预案准备等各个环节。

他还特别强调了多兵种协同作战的重要性,尽管八路军目前技术兵种较弱,但步炮协同、步骑配合,乃至未来可能拥有的装甲力量与步兵的配合,都需要预先筹划,严密组织。

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图上作业和想定作业。李云龙一开始对着那些复杂的符号、繁琐的文书流程颇感头疼,觉得不如真刀真枪来得痛快。但毕竟他两世为人。虽然互相同化,但其阅历犹在。现代灵魂学习的军事理论犹在。很快就掌握精髓。

一次模拟制定破袭铁路的作战计划中,李云龙小组不仅考虑了主攻方向的兵力配置,还详细规划了阻击援敌、后勤补给、伤员转运甚至民众疏散路线,虽然文笔粗糙,但思路之缜密、考虑之周全,连叶副院长都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这让李云龙第一次深切体会到,一个优秀的参谋体系和一套科学的决策流程,对于一支现代化军队是何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