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做点什么。
依靠学校或街道增加供应是不现实的。那么,只能在“利用效率”上做文章。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起来。
煤炉的热效率低下,大部分热量都随着烟囱白白流失了。
而学生们最需要温暖的,是握笔的手和冻僵的脚。
能否将那些浪费掉的热量收集起来,以一种更直接、更集中的方式传递给需要的人?
他想起了家里改造炉灶和制作保温箱的经验。
核心思路无非是:减少散热,聚集热量,靶向传递。
煤核燃烧后,除了烟道带走的热量,炉体本身和周围的空气也会被加热,但这些热量很快会散失掉。
如果能有一种东西,可以吸收并储存这部分“余热”,然后缓慢释放……
他的目光落在了自家屋里那个烧得正旺的炉子上,炉壁微微发烫,但热量辐射范围有限。
一个想法如同火花般在他脑海中闪现——暖手铁盒!
利用金属良好的导热性,制作一个可以放置在炉壁附近吸收热量的铁盒,内部填充一些能够储存热量的介质(比如干净的沙子或者小石子),然后将这聚集了热量的铁盒传递到学生们手中,或者脚下?
原理类似后世的暖宝宝和热水袋的粗糙结合体,但在这个时代,只能利用手边最简单的材料。
“晓梅,卫国,我有个想法。”
林向阳站起身,眼神恢复了锐利,“咱们‘学习小组’可能又有新任务了。”
他拿过草稿纸,迅速画出了简易的示意图——一个扁平的铁盒,一侧开口,可以贴近炉壁,内部填充储热材料。
“我们的目标是,用最少的煤核,尽可能让更多同学的手脚暖和起来,能坚持上课。”
林向阳解释道,“靠教室那个炉子直接取暖不行,热量散得太快。我们要做个‘热量搬运工’。”
他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构想:“找一些废弃的薄铁皮罐头盒,最好是扁一点的。把它们清理干净。我们需要一些沙子,要淘洗得很干净,不能有土,不然加热会有味道。把这些沙子炒热或者放在炉边烤热,然后灌进铁盒里,盖紧盖子。铁盒导热快,热沙子能保温一段时间。上课时,谁手冷了就轮流抱一会儿,或者垫在脚下。”
“这个办法好!”
卫国第一个响应,“铁盒子好找,废品站多的是!沙子也好弄!”
晓梅则思考得更细致:“大哥,铁盒直接装热沙子,会不会烫手?而且热量散得还是有点快吧?我算过,可能一节课都撑不到。”
林向阳赞许地看了妹妹一眼:“问得好。所以我们需要改进。第一,铁盒外面要裹一层旧布或者套个布套,防止烫伤,也能减缓热量散失。第二,光是沙子储热还不够,我们可以试试……”
他顿了顿,想起家里烧煤核时,那些完全燃烧后剩下的、红色的、多孔的“煤核渣”。
“煤核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