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雨提示板,在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数据打脸”后,终于在大杂院乃至整条胡同立住了脚跟。
那场不期而至的夜雨,如同最权威的公证人,将林家在邻里间的声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今,每天出门前瞥一眼林家门口那块旧木板上贴着的纸片,成了不少胡同居民的习惯动作。
甚至有人戏称,那木板是胡同里的“小天象台”。
李爱华主任的公开肯定,更是为这项服务披上了一层“科学便民”的合法外衣,王翠花那“封建迷信”的污蔑,彻底成了无人再提的笑柄。
林家兄妹内部,也因此事凝聚力更强,对大哥林向阳的信赖更是达到了近乎盲目的地步。
那台简陋的矿石收音机,在他们眼中已不再是简单的娱乐工具,而是关乎家庭生计乃至未来发展的“战略装备”。
掌握了“天时”,林向阳的思维自然更加活络。
他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被动地规避天气风险,开始转向如何主动利用信息差,创造更大的价值。
连日来,矿石收音机里反复预报着“未来三到五天,多阴雨天气,间或有中雨过程”。
这条信息,在大多数人听来,或许只是提醒出门带伞、收好晾晒衣物的寻常预告,但在林向阳耳中,却嗅到了不一样的机会。
雨季,意味着对雨具的需求会短期内激增。
“卫国,晓梅”
这日晚饭后,林向阳一边拨弄着炉火,一边开口道,“收音机里说,接下来几天雨水不少。我琢磨着,咱们是不是可以进点雨具来卖?比如斗笠、蓑衣,或者便宜的油布伞?”
卫国一听来了精神:“卖雨具?这个好!下雨天咱们烤红薯生意受影响,正好用这个补上!大哥,你脑子真活!”
晓梅则迅速进入算计模式,拿出账本边写边算:“斗笠成本相对低,编织的,货源也好找,听说南城外的村子里就有人编了拿来卖。蓑衣贵些,也沉。油布伞最贵,咱们本钱不够。我看,先从斗笠入手试试水,本小,就算卖不掉,损失也不大。”
林向阳赞许地点点头,晓梅的考虑总是这么周全。
“嗯,就先从斗笠开始。明天我去南城外转转,看看行情。”
翌日,林向阳起了个大早,安顿好弟妹,便独自一人前往南城外寻找货源。
果然,在靠近几个村落的集市边缘,他找到了一些挑着担子售卖手工斗笠的农民。
这些斗笠用竹篾和箬叶编织,做工粗糙,但胜在便宜,量大还能再优惠。
林向阳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以及一次性吃进三十顶的“大手笔”,最终以每顶一毛二分的价格,将这批斗笠全部拿下,几乎掏空了家庭基金小盒里近期的流动现金。
他用绳子将三十顶斗笠捆扎结实,费力地背回了大杂院,堆在了小屋一角,像一座小小的绿色山包。
“这么多!”卫国看着那堆斗笠,搓着手,仿佛已经看到了钞票飞来。
晓梅则仔细检查着斗笠的品相,小眉头微蹙:“大哥,这斗笠……是不是太素了点?灰扑扑的,都一个样。”
林向阳拿起一顶戴在头上,大小倒还合适,遮雨功能应该没问题,但正如晓梅所说,毫无特色,就是最普通、最廉价的那种农家斗笠。
“先卖卖看,”林向阳倒不是太担心,“下雨天,大家图个实惠,能遮雨就行。”
他乐观地预估,按照市面上一顶斗笠起码卖两毛五到三毛钱的价格,他这一毛二的进价,利润空间相当可观。
就算卖两毛,一顶也能净赚八分,三十顶全出手,就是两块四毛钱,快赶上他们摆摊好几天的纯利了。
然而,市场的残酷往往专治各种乐观。
就在林家兄妹摩拳擦掌,准备趁着次日预报的阴雨天,将这批斗笠推向街口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如同冷水般泼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