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鹰”小队的四名重伤员被紧急后送的医疗直升机接走,得益于凌玥那近乎起死回生的现场处置,他们最终都奇迹般地保住了性命,虽然那位断腿的战士永远失去了左腿,但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雷霆”小队圆满完成救援任务,带着缴获的情报和沉重的感慨,返回了“利刃”基地。
然而,基地迎接他们的,并不仅仅是鲜花与赞誉。凌玥在救援过程中展现出的、远超常理的急救能力和那仿佛取之不尽的“医疗物资”,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更高层面的密切关注和内部讨论。尽管有赵汉生和霍霆深尽力斡旋,以“家传古医术秘法”和“特殊急救技巧培训成果”作为解释,并强调了其结果(挽救四位精锐战士的生命)的绝对正面性,但一些疑问的种子已然埋下。
凌玥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一些来自总部的、非医疗系统的专家和观察员开始以各种名义与她“偶遇”、交谈,试图从只言片语中探究更深层的东西。她知道,一味地隐藏和被动解释并非长久之计。她需要主动做些什么,来转移焦点,并真正为这个时代、这支她逐渐认同的部队,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将部分“异常”转化为能被理解的“卓越贡献”。
她的目光,投向了基地的装备库和训练场。前世作为顶尖特工和医毒专家,她接触过太多超越这个时代几十年的科技和理念。虽然受限于当前的材料、工艺和理论基础,许多黑科技无法复制,但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能切实提升单兵作战能力和生存率的改良方案,是完全可行的。
她首先找到了霍霆深。他的伤势已基本痊愈,重新回到了训练和指挥岗位,并且因为其沉稳睿智和对凌玥的了解,被默认为与她沟通的最佳桥梁。
“霍顾问,我有些关于单兵装备和战场医疗的改进想法,希望能形成报告,提交给基地和总部。”凌玥开门见山,将几份手绘的草图和一些简明的文字说明放在霍霆深的办公桌上。
霍霆深拿起图纸,冷峻的目光扫过,瞳孔微微收缩。
第一份是关于单兵夜视仪的。当前的微光夜视仪体积庞大、重量沉、成像模糊、视场狭窄,且依赖月光星光,在全黑环境下几乎失效。凌玥的草图提出了一种利用现有光电倍增管基础,通过改变物镜组设计、增加一级简易的图像增强管、并采用更符合人机工学的轻型头盔固定方式的改良方案。她甚至标注了几个关键光学元件的参数建议和可能的国内供货厂家。虽然距离她前世使用的第三代、第四代像增强器差距巨大,但若能实现,足以将现有夜视仪的效能提升百分之五十以上,重量减轻三分之一。
第二份是关于单兵防弹插板的。此时主流还是沉重的钢制防弹板,防护面积有限,且中弹后易产生碎片造成二次伤害。凌玥提出的是一种采用多层高强尼龙布(或探索性使用初代凯夫拉材料,如果国内研发有进展)与特种陶瓷片复合的插板构想。她详细绘制了插板的弧形设计以更好地分散冲击力,以及如何与现有的携行具结合,并给出了不同防护等级下的大致重量和厚度估算。这几乎是直接指明了未来单兵防护装备的发展方向。
第三份,则是关于单兵急救包的模块化重组建议。她将急救包按功能划分为“快速止血”、“创伤包扎”、“骨折固定”、“生命维持(如止痛、抗生素)”、“特殊环境(如解毒、防冻)”等多个标准化模块,并设计了快速取用的卡扣结构。同时,她附上了一份“强效止血粉”和“广谱抗菌药膏”的简化配方,其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在此时代尚未被充分重视、但国内已有生产或能采集到的中草药成分,其效果远超现有的急救粉和磺胺粉,而成分看起来又“合情合理”。
霍霆深一页页翻看着,越看神色越是凝重,眼中不时闪过震惊与思索的光芒。他不是技术专家,但作为一线指挥员,他太清楚这些改进如果实现,对战士们意味着什么——那是在关键时刻能多开一枪、多挡一弹、多救一命的巨大优势!
“这些……都是你想出来的?”霍霆深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凌玥。他知道她不凡,但这些东西涉及的领域已经超出了“古医术”和“身手好”的范畴。
凌玥迎着他的目光,坦然道:“家学渊源,涉猎较杂。平时训练和执行任务时,总会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如何能让兄弟们少流点血。这些只是初步构想,具体能否实现,还需要基地和总部的专家论证。”
她将一切都推给了“家学”,这是目前最合理的解释。
霍霆深深深地看了她一眼,没有追问细节。他小心翼翼地将资料收好,沉声道:“这些东西,价值连城。我会立刻向赵主任汇报,并作为绝密资料,直接呈送总部相关科研部门。”
报告提交上去后,在“利刃”基地和总部相关领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起初,一些老派专家对如此年轻的女队员提出的“异想天开”的方案嗤之以鼻,但经过初步的理论验算和模拟分析后,质疑声渐渐变成了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