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一百六十二话 :烽火弦歌

第一百六十二话 :烽火弦歌(2 / 2)

请先生指教。

《广陵散》不仅是琴曲,更是一种精神。梅先生拨动琴弦,琴音铿锵如剑鸣,它讲述的是聂政刺韩王的故事,表达的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勇气。但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比生命更珍贵。

琴音在殿中回荡,仿佛有千军万马奔腾而过。

竹下清源泪流满面:我明白了。明日战场,我若见到先生,定当退避三舍。这把九霄环佩...就留给先生吧。

他深深叩首,将古琴盒推至梅先生面前,转身离去时,和服的衣角在晚风中飘动,像一只折翼的白鹤。

宁瑜从暗处走出:梅先生,此人可信吗?

梅先生轻抚着九霄环佩琴,琴身微温,仿佛还带着主人的体温:琴音不会骗人。他的琴音纯净,是个真性情的年轻人。可惜生在乱世...

他忽然剧烈咳嗽起来,帕子上染了点点鲜红。

当夜,炮火更加猛烈。文庙虽然受文气保护,但周围的民房都在燃烧,整座桂林城陷入火海,漓江的水面倒映着冲天的火光,宛如地狱图景。

阿翎化作白鹤,在夜空中盘旋,羽翼洒下清光缓解火势。宁瑜则协助救护队转移伤员,在断壁残垣间寻找生还者。

凌晨时分,最坏的消息传来:守军决定撤退,桂林即将沦陷。

梅先生,跟我们走吧。宁瑜劝道,留得青山在...

梅先生摇头,抚摸着焦尾琴:我要留下来,为这座城弹最后一曲。这把九霄环佩,就拜托二位带走了。

他将两个古琴盒郑重地交给宁瑜,眼中闪着决然的光。

下阙:绝响新生

1944年11月10日,桂林沦陷。

日军进城的那天,梅先生端坐在文庙大成殿中,面前摆放着焦尾琴。他换上了一件干净的青色长衫,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仿佛要去参加一场重要的雅集。

日军士兵冲进文庙,看到这一幕都愣住了。阳光从屋顶的破洞照下,正好落在梅先生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金光。

梅先生不理睬他们,开始抚琴。这次他弹的是《流水》,琴音清澈悠扬,仿佛在诉说着漓江千年的故事。奇妙的是,随着琴音的流淌,殿中的灰尘似乎都安静下来,连空气都变得澄澈。

为首的日军军官大怒,举刀欲劈,却被匆匆赶来的竹下清源拦住。

大佐,这是中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毁不得。竹下清源急切地说,请允许我与他完成最后一次琴艺交流。

在竹下清源的周旋下,梅先生得以继续弹琴。更令人惊讶的是,竹下清源也取来九霄环佩琴——他终究还是舍不得这把祖传的唐琴,与梅先生合奏。

两把唐琴,一中一日,在战火废墟中发出和谐的琴音。焦尾琴音色苍古,九霄环佩清越悠扬,两音相和,竟演绎出一曲前所未有的《阳关三叠》。

你终于唤醒了这把琴的琴魂。梅先生微笑道,手指在琴弦上轻拢慢捻,听,它在哭泣,也在欢笑。

竹下清源眼中含泪:是先生教会我,琴为心声。可是...他望向殿外列队的日军,可是我们却要让这心声染上鲜血。

就在这时,异变突生。一枚流弹击中文庙的梁柱,大殿开始坍塌,瓦砾如雨落下。

小心!竹下清源扑向梅先生,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他和古琴。

一声,梁柱砸在竹下清源背上,他当场吐血倒地,鲜血染红了白色的和服。

为什么...梅先生扶住他,老泪纵横,你不该...

士为知己者死...竹下清源微弱地笑着,手指还搭在琴弦上,这是我...最后的《广陵散》...请先生...继续弹下去...

他永远闭上了眼睛,面容安详如同睡着。

梅先生抱着竹下清源的尸体,仰天长啸。啸声中,两把古琴突然发出耀眼的光芒,琴音自动响起,如泣如诉。更神奇的是,在琴音中,文庙的破损之处开始自动修复,连院中的古树都重新焕发生机,焦黑的枝干上竟长出了新芽。

这是...日军士兵惊恐后退,有些人甚至跪地祈祷。

宁瑜和阿翎及时赶到。看到这一幕,宁瑜肃然道:这是知音之魂与文庙文气共鸣,产生了神迹。你们看——

在文庙上空,出现了两个巨大的虚影:一个是宽袍大袖的中国文人,一个是穿着和服的日本雅士,两人正在抚琴对饮,相视而笑。

梅先生轻轻放下竹下清源,对宁瑜说:请二位帮我一个忙。

在他的请求下,宁瑜和阿翎将两把古琴带出桂林城。梅先生则留在文庙,继续守护这座精神圣地。

战后,宁瑜和阿翎在漓江边建了一座知音亭,将两把古琴供奉其中。令人惊奇的是,每当月明之夜,亭中就会自动响起琴音,仿佛两位知音仍在合奏。更神奇的是,亭边的桂树四季开花,香气袭人。

更让人感动的是,竹下清源的日记后来被发现。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桂林,我找到了音乐的真谛。音乐无国界,但音乐家有祖国。我为自己国家的行为感到羞愧...若有一日战事结束,我愿用余生来弥补这些罪孽...

1950年,梅先生安详离世。临终前,他将毕生琴艺传授给当地的孩子,其中有不少是战争孤儿。

记住,他对孩子们说,声音已经微弱但依然清晰,琴音可以停止,但精神永远不会消逝。只要还有人记得《广陵散》的故事,中国人的脊梁就不会弯。音乐是通往心灵的桥梁,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也要相信知音的存在。

他去世的那天,知音亭中的两把古琴自动鸣响,整整三日不绝。漓江上的渔夫都说,那几天夜里,常能看到两个身影在亭中对饮弹琴,一个青衣长衫,一个白袍宽袖。

如今,知音亭已成为桂林一景。亭前的石碑上刻着梅先生最后的诗句:

烽火连三月,知音世所稀。

琴魂今犹在,夜夜绕漓水。

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前来朝圣,其中不乏日本琴人。他们会在亭前合奏,用音乐延续那段跨越国界的知音之情。

而那段战火中的弦歌不绝的故事,也随着漓江的流水,永远流传下去,提醒着后人: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艺术与人性之光也永远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