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阙:绝响
1944年的桂林,硝烟与山水奇景诡异地交织在一起。这座以山水甲天下闻名的城市,此刻正面临着日军的猛烈进攻。漓江上不再有游船画舫,只有运送物资和难民的木船,江面上漂浮着燃烧的木板和油污,昔日的碧波如今泛着浑浊的灰黄。
宁瑜与阿翎走在满是瓦砾的街道上,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消毒水的气味。路旁的桂花树被炮火熏得焦黑,却依然顽强地绽放着细小的花朵,散发出与战火格格不入的幽香。阿翎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阴丹士林布旗袍,外罩一件粗布外套,这是战时最常见的装束。她的发髻有些散乱,但眼神依然清澈。
宁哥哥,我听到这座城市在哭泣。阿翎轻声说,她的目光掠过被炸毁的房屋,落在远处依然青翠的独秀峰上,那些山水的精魂都在哀鸣。
转过一个街角,一阵悠扬的琴声突然传入耳中。在这枪炮声中,这琴音显得格外突兀而悲怆,像是绝望中开出的最后一朵花。
循着琴声,他们来到一座半毁的文庙。大成殿的屋顶已经被炸开一个大洞,阳光透过破洞照在布满灰尘的孔子像上,给肃穆的殿堂增添了几分凄美。殿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在抚琴,他身上的长衫已经洗得发白,袖口处打着补丁,但抚琴的姿态依然从容优雅,每一个指法都精准到位。
琴声苍凉悲壮,正是古曲《广陵散》。那琴音时而如金戈铁马,时而如壮士悲歌,在这废墟之中更显得荡气回肠。
是梅先生!一个路过的小学生惊喜地叫道,梅先生还在弹琴!
老者一曲终了,抬头看见宁瑜二人,微微颔首:乱世之中,还有知音来访,幸甚。
他自称梅清臣,是桂林有名的古琴大师。战火逼近,所有人都劝他离开,但他坚持要留守文庙。
焦尾琴是唐代古物,不能让它落入敌手。梅先生轻抚琴身,眼神温柔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况且,只要琴音不绝,文脉就不会断。你们听——
他轻拨琴弦,琴音在废墟间回荡:这琴音里,有盛唐的气象,有宋元的风骨,有明清的雅致。若是琴音断了,这些就都断了。
突然,一阵尖锐的空袭警报响起,远处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梅先生却纹丝不动,继续抚琴,这次弹的是《幽兰操》,琴音清越,仿佛在污浊的空气中开辟出一方净土。
梅先生,快进防空洞!几个学生跑来催促,他们的校服上沾满了灰尘,脸上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
梅先生摇头:你们快去避难。我要让敌人知道,中国人的精神是炸不垮的。
宁瑜凝神望去,发现梅先生周身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白光,那是以毕生修为凝聚的文气。这文气与整座文庙的气息相连,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更神奇的是,在文庙的断壁残垣间,隐约可见历代先贤的虚影,他们或坐或立,都在静静聆听这战火中的琴音。
敌机呼啸而过,投下数枚炸弹。奇怪的是,那些炸弹在接近文庙上空时,竟然偏离了方向,落在远处的空地上,只激起一片尘土。
这是...阿翎惊讶地看着这一幕。
文气护体。宁瑜肃然起敬,梅先生是以自己的生命为祭,守护这座文庙。你看那些先贤虚影,他们都是被梅先生的琴音唤醒的文魂。
空袭过后,文庙奇迹般地完好无损。消息传开,市民们纷纷前来朝拜,将文庙视为战火中的精神寄托。有人在殿前焚香,有人默默叩拜,更有人带来家中珍藏的典籍,供奉在孔子像前。
只要文庙还在,桂林就还没有沦陷。一个老书生颤巍巍地说,他手中紧紧抱着一套《论语》。
然而,危机才刚刚开始。日军已经兵临城下,炮火越来越密集,文庙周围的建筑大多已成废墟。更令人担忧的是,梅先生的脸色日渐苍白,每一次抚琴后都要休息更长时间。
文气护体消耗的是他的生命力。宁瑜忧心忡忡地对阿翎说,再这样下去,他撑不了多久。
中阙:知音
这天夜里,文庙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个穿着日本军服的年轻人,腰间佩着军刀,却背着一个古琴盒。他的步伐沉稳,眼神中带着与普通日军不同的书卷气。
梅先生,久仰大名。年轻人用流利的中文说道,递上一张名片:京都帝国大学音乐系,竹下清源。
梅先生冷冷地看着他:阁下是来听琴,还是来炸庙的?
竹下清源深深鞠躬,动作标准得如同教科书:我是来求教的。家祖竹下义明曾是唐代遣唐使,带回了一把唐琴九霄环佩。可惜在日本无人能弹出其神韵,特来向先生请教。
他打开琴盒,里面果然是一把保存完好的唐代古琴。琴身漆色温润,断纹如梅花,琴腹内可见大唐贞观三年制的题款,确实是难得的珍品。
梅先生原本冷漠的表情微微动容。他轻抚琴身,指尖在琴弦上轻轻划过,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确实是好琴。可惜...
可惜什么?竹下清源急切地问。
可惜琴魂已死。梅先生叹息,这把琴在中国时,琴魂犹在。东渡日本后,失去了知音,琴魂便沉睡了。你听——
他轻拨琴弦,琴音干涩,果然毫无灵气:琴为心声,这把琴已经很久没有遇到懂它的人了。
竹下清源沉默片刻,突然解下军刀,脱下军服,露出里面的白色和服:请先生教我。在音乐面前,我只是一个求道的学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竹下清源每天都来文庙学琴。令人惊讶的是,他对中国古琴的研究确实很深,许多失传的指法都能准确还原。有时两人会为了一段指法讨论到深夜,烛光下,两个身影投在残破的墙壁上,竟有几分和谐。
你是个难得的知音。梅先生在某次授课后感叹,可惜...
可惜我是日本人?竹下清源苦笑,音乐无国界,知音难寻觅。在我心中,先生是老师,更是知音。可是...他望向窗外的硝烟,可是现实总是如此残酷。
这天,竹下清源在学琴时,突然泪流满面。他弹的是《阳关三叠》,琴音哽咽,难以成调。
你想家了。梅先生轻声道。
竹下清源点头:这首曲子让我想起了京都的樱花,想起了在哲学之道上散步的日子。可是现在...他的手指重重按在琴弦上,现在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出身音乐世家,从小学习古琴,却被征召入伍。原本以为可以在军队中继续研究音乐,却发现现实与理想相去甚远。
我以为音乐可以化解仇恨,可是我错了。竹下清源痛苦地说,在战场上,我亲眼目睹了太多暴行。有时候我在想,我还有什么资格弹琴?
梅先生沉默良久,重新调音,开始弹奏《普庵咒》。庄严肃穆的琴音在殿中回荡,仿佛能净化一切污浊。
琴音可以洗涤心灵。梅先生说,重要的是你此刻的选择。
然而,战局日益紧张。日军已经完成对桂林的合围,总攻在即。
这天,竹下清源接到命令,要他随部队进攻桂林城。临行前,他来到文庙与梅先生告别,手中提着那个古琴盒。
先生,明日我就要上战场了。竹下清源神色痛苦,或许我们会兵戎相见。
梅先生沉默良久,忽然道:你可知道《广陵散》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