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阙:禅茶失味
宁瑜行至一处山明水秀之地,名曰“翠微川”。此地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气候温润,是远近闻名的产茶胜地。尤其以川中“玉泉山”所产的“云雾灵芽”最为珍贵,据说此茶吸山川之灵气,纳云雾之精华,冲泡后香气清幽,滋味甘醇,有涤烦忘忧、明心见性之妙,更被推崇为“禅茶一味”的典范。
然而,当宁瑜踏入翠微川地界,却隐隐感到一丝不谐。空气中弥漫的茶香,似乎过于刻意和浓烈,少了那份自然天成的清逸。沿途所见茶园,虽则梯田层叠,绿意盎然,但茶树排列过于整齐划一,少了些山野的恣意与灵气。
行至玉泉山脚下,但见一座宏伟的寺院依山而建,金碧辉煌,匾额上书“禅茶一味寺”。寺前广场人声鼎沸,车马络绎不绝,多是慕名而来的香客与求茶者。寺僧们身着光鲜的袈裟,举止从容,接待着各方来客,言谈间不离“茶禅”、“福报”、“灵验”。
宁瑜随着人流步入寺中。大雄宝殿内香火鼎盛,佛像庄严。偏殿之处,则设有专门的“品茗禅堂”,需捐纳不菲的“香火钱”方可入内,体验所谓的“禅茶真味”。
宁瑜缴纳了银钱,进入禅堂。堂内布置雅致,蒲团、矮几、茶具一应俱全,空气中熏香与茶香混合,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一位面容白皙、神态倨傲的知客僧,正为众人演示茶道。
只见他取出一套精美绝伦的紫砂茶具,动作繁复而优雅,烫杯、置茶、冲泡、分汤……每一个步骤都仿佛经过精心设计,带着一种表演般的仪式感。他口中念念有词,阐述着“茶即禅,禅即茶”、“一念不生,万法皆空”之类的玄理。
然而,宁瑜却微微蹙眉。这知客僧的动作虽娴熟,却过于流于形式,少了那份发自内心的专注与宁静。他冲泡出的茶汤,色泽金黄透亮,香气高扬,但宁瑜以灵觉感应,却发现这茶汤中蕴含的“清静”之意极其淡薄,反而掺杂了一丝浮躁与炫耀之气。
“此乃本寺特供的‘开光云雾灵芽’,经方丈大师亲自诵经加持,饮之可消业障,增福慧,开悟性。诸位请慢用。”知客僧将茶汤分与众人,神态间难掩得意。
众人恭敬接过,小口啜饮,纷纷赞叹:
“果然好茶!香气非凡!”
“饮后齿颊留香,心神宁静!”
“不愧是禅茶圣地,名不虚传!”
宁瑜也端起茶盏,观其色,闻其香,而后浅尝一口。茶汤入口,初时确感顺滑,香气扑鼻,但细细品味,却觉其味浮于表面,缺乏底蕴,饮后喉间甚至隐隐有一丝燥意,非但不能涤荡心神,反而似有助长虚火之嫌。
这绝非真正的“云雾灵芽”应有的品质,更与“禅茶一味”的真谛相去甚远。
这时,一位衣着朴素、面带风霜之色的老农,颤巍巍地捧着一个粗布包裹,来到禅堂外,似乎想要求见寺中主事,却被守门的僧人不耐烦地拦住。
“去去去!今日寺中有贵客,没空见你!你那点粗制滥造的茶叶,也敢拿来污了大师的法眼?”僧人语气轻蔑。
老农苦苦哀求:“师父,行行好!小老儿是山下茶农,家中茶园近日出了怪事,茶叶莫名枯萎,想请寺中大师去看看,指点迷津啊……”
“茶园出事自有官府管,找我们作甚?快走快走!”僧人毫不通融,将老农推搡开。
宁瑜心中一动,起身走出禅堂,来到那老农身边,扶住踉跄的他,温言道:“老丈,莫要着急。你方才说,家中茶园出了怪事?”
老农见宁瑜气度温和,如同抓到救命稻草,连忙道:“这位先生,是啊!小老儿家世代在玉泉山后山种茶,虽比不上寺前那些‘灵芽’名贵,但也算是用心栽培。可不知为何,近一个月来,园中茶树纷纷叶缘焦黄,芽头发黑,像是被什么邪气沾染了一般!再这样下去,今年的收成就全完了!”
宁瑜仔细观看老农的气色,又感应其周身气息,发现他虽焦急,但气息淳朴,带着山野茶农特有的草木清气,与寺中那刻意营造的“茶禅”氛围截然不同。
“老丈莫急,可否带在下去你的茶园一看?”宁瑜道。
老农自是千恩万谢,引着宁瑜绕过香火鼎盛的禅寺,沿着一条偏僻小径,向后山行去。
中阙:灵根蒙尘
越往后山,人迹越罕,林木愈发苍翠幽深。与寺前那些整齐划一的茶园不同,老农的茶园依山势而种,茶树与山林草木共生,显得更为自然野性。然而,正如老农所言,园中许多茶树确实呈现出病态,叶片失去光泽,边缘焦卷,新发的芽头也黯淡无光,仿佛被抽走了精气。
宁瑜蹲下身,仔细查看一株病恹恹的茶树。他伸手轻触焦黄的叶片,闭目感应。一股微弱但清晰的“浊气”顺着指尖传来,这浊气并非寻常病虫害,而更像是一种……贪婪、焦躁的意念残留,如同无形的污垢,附着在茶树的灵性之上,阻碍其生机。
他又抓起一把茶园中的泥土,捻在指间。土壤本应富含腐殖质,气息湿润清新,但此刻却隐隐透着一股燥热与板结之感。
“老丈,近日可曾察觉山中或寺中有何异状?”宁瑜问道。
老农思索片刻,道:“异状……说起来,自从前年寺里换了新任方丈,大兴土木,广开山门,香火是旺了,但这山里的气息,好像就慢慢变了。以前山里很静,鸟叫虫鸣都听得真切,现在总觉得有点……闹哄哄的。连山泉的水,泡茶好像也没以前那么甘甜了。”
宁瑜心中了然。问题恐怕就出在那“禅茶一味寺”上。过度的商业化、功利化,使得原本清静的禅林变成了名利场。香客们求的不是心静,而是福报;僧人们追求的不是修行,而是香火。无数纷杂的欲望、焦躁的念头汇聚于此,如同污浊的河流,侵蚀着这片土地的灵性。玉泉山作为茶树的生长根基,其地脉灵秀之气受到污染,依附于此的茶树自然首当其冲。
真正的“禅茶一味”,在于通过茶事活动,达到修心养性、悟道明理的目的。其核心是“静”、“清”、“和”、“寂”,是内在的修养,而非外在的形式与炫耀。当寺庙本身已失了清静之本,又如何能孕育出清静之茶?
“老丈,你的茶树之疾,根源不在园内,而在人心。”宁瑜站起身,望向远处金碧辉煌的寺院,“此山灵性被浊念所染,地气失衡,故草木凋敝。”
老农似懂非懂,焦急道:“那……那可如何是好?难道就眼睁睁看着茶园毁了?”
宁瑜沉吟片刻,道:“且让在下试试,能否为这山林,涤荡几分浊气。”
他让老农取来一些园中尚算健康的茶叶,又寻来山涧清泉。没有精美的茶具,只有老农日常所用的粗陶壶和几只陶碗。
宁瑜于茶园旁一块平整的青石上坐下,屏息凝神。他并未像寺中知客僧那般演示繁复的茶道,只是以最朴素的方式,生火煮水,烫壶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