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五十八话:枯禅木佛

第五十八话:枯禅木佛(2 / 2)

灵犀珠,沟通万灵,照见本心!

纸鹤就落在那指尖之上,翅羽收敛,仿佛与那木佛化为一体。它没有做任何事,只是静静地“待”在那里。

然而,就在纸鹤落定的瞬间,一股奇异的波动,以它为中心,悄然扩散开来。

这波动,并非生机,也非死寂。它更像是一种纯粹的“观察”,一种不带任何评判的“理解”。它轻轻地拂过木佛那积郁了千年的枯寂,拂过那偏执老僧虚影空洞的眼神,拂过这古刹中每一粒死寂的尘埃……

在这灵犀之光的“观察”与“理解”下,那狂暴的寂灭意志,仿佛被置于一面清澈无比的镜子前。它“看”到了自己的偏执,看到了自己对“生”的恐惧与排斥,看到了那源于未能堪破“空有”之辨而产生的巨大痛苦与迷茫。

那老僧的虚影,猛地一震!那空洞的眼神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丝茫然,一丝挣扎?他低头,看向自己那扭曲的、代表着极致否定姿态的木雕之身。

纸鹤的灵犀之光,继续流淌,它开始在那绝对的“寂灭”中,映照出一些被遗忘的碎片——是春来草自青的生机,是秋至叶飘零的轮回,是水滴石穿的坚持,是星火燎原的希望……这些,并非强行注入,而是这世间本就存在的、与“寂灭”共存的法则。

枯禅木佛那灰黑色的身躯,开始出现细微的裂纹。那紧抱头颅的扭曲姿态,似乎有了一丝极其微小的松动。那弥漫整个古刹的、绝对的死寂领域,开始如同退潮般,缓缓收缩。

“阿弥陀佛……”

一声悠远、沧桑、充满了无尽疲惫与释然的佛号,并非通过空气,而是直接在宁瑜与阿翎的心神中响起。

那老僧的虚影,缓缓抬起头,看向落在自己指尖的纸鹤,又看向盘坐的宁瑜与阿翎,那空洞的眼神中,逐渐有了一丝清明,一丝……泪光?

“原来……枯木逢春……并非虚妄……吾执着于空……反失其真……千年枯坐……竟是一场大梦……”

随着这声叹息,那枯禅木佛上的裂纹迅速蔓延,最终“咔嚓”一声,彻底碎裂,化作一地普通的朽木。那老僧的虚影,也随之变得透明,脸上带着解脱的笑容,最终消散于无形。

那笼罩古刹的绝对死寂之意,瞬间烟消云散。

下卷春回古刹

死寂散去,虽然依旧是寒冬荒原,但那股令人绝望的虚无感已不复存在。风依旧冷,却带来了远方的气息;枯草依旧黄,却仿佛蕴藏着来年新绿的希望。

宁瑜与阿翎睁开双眼,相视一笑,皆有恍如隔世之感。

那尊困守此地千年、散发寂灭意境的枯禅木佛,已然不在。唯有地上那一堆朽木,证明着方才的一切并非幻觉。

“禅心迷途,枯寂成魔。灵犀照影,梦醒娑婆。”阿翎指尖气纹恢复流转,带着一丝感慨。

“佛法在世,不离世间觉。”宁瑜望着那堆朽木,悠然道,“这枯禅木佛,警示修行之人,追求空寂固然是途,然若执空斥有,便落入了更大的‘有’(执着)之中。真正的禅,不在否定生机,而在即色明空,于生生不息中见如如不动之性。那位禅师最终能幡然醒悟,放下千年执念,亦是功德圆满。”

他肩头的纸鹤,自那堆朽木上飞回,翅尖似乎沾染了一丝寂灭后的清新。经历此次照见偏执、见证悟道,灵犀珠对于“空”、“有”、“执着”与“解脱”的领悟,愈发圆融无碍。

二人并未离开,而是在这古刹废墟中稍作停留。宁瑜以法力稍稍清理了殿内积尘,阿翎则引动一丝微弱的清灵之气,滋润那棵早已枯死的菩提树根。

数月之后,有牧羊人偶然踏足此地,惊异地发现,这片传说中的死寂之地,那棵巨大的菩提树根竟冒出了几簇嫩绿的新芽。古刹废墟之间,亦有了虫鸣鼠迹,虽依旧荒凉,却不再是生命的禁区。

而关于“枯禅木佛”的传说,也渐渐变成了一个警示后学莫要偏执、需圆融无碍的禅门公案,在陇西之地悄然流传。

宁瑜与阿翎的身影,早已继续他们的旅程。古刹的故事结束了,但那由死寂到新生的转变,却如同一声清钟,回荡在追求大道的人们心中。

(第五十八话《枯禅木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