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鬼屋”的日常(2 / 2)

机械类书籍,同样伪装过:《机械原理》、《基础力学》、《简易农具制作图册》……结合末世军工知识,她脑海中关于改良播种机、脱粒机甚至简易水利装置的草图越来越清晰。

煤油灯下,她铺开粗糙的草纸,用铅笔勾勒着复杂的结构图和受力分析,旁边堆着几张画满各种角度镰刀、锄头改进图的草图。

医学类书籍也是重点,她去收废品那淘到过基本中医的书,她结合末世老研究员传授的中西医知识,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笔记做得密密麻麻。

医术,是她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获取话语权的重要筹码之一。

偶尔,她也会翻一翻空间里的“闲书”——一本纸张泛黄、带着墨香的《唐诗三百首》,或是几本这个时代允许出版的小说如《林海雪原》、《红岩》。

这些文字,是她紧绷神经中难得的调剂。

王晓梅是沈棠在红旗村唯一愿意稍微接触的人。

王晓梅也住在知青点,但她不像李招娣她们,对沈棠只有纯粹的崇拜和一点点小心翼翼的亲近渴望。

沈棠偶尔会允许王晓梅来她的“鬼屋”坐坐,通常是在她做了分量较多的食物,比如蒸了一大锅肉包子的时候。

她会用一个干净的白瓷碗,装上两个热乎乎、白胖胖的肉包子,或者一小碟鲜艳的果酱,递给眼睛亮晶晶的王晓梅。

“棠棠姐!你做的包子太好吃了!比国营饭店的还好吃一百倍!”王晓梅捧着碗,小口小口珍惜地咬着,幸福得眼睛都眯成了缝,嘴里塞得满满当当还不忘夸赞。

沈棠通常只是淡淡地“嗯”一声,继续看她的书或画她的图。

但王晓梅毫不在意,她能在“鬼屋”里待上一会儿,闻着这里好闻的食物和干净味道,看着棠棠姐专注的侧脸,就觉得特别满足。

她会叽叽喳喳地说些知青点的趣事,避开李招娣她们,或者村里听到的新鲜事。

沈棠虽然很少回应,但会安静地听。

这种分享是单向的,也是沈棠划定的界限。

王晓梅很知趣,从不打听沈棠东西的来源,也从不开口索要。

她只是珍惜每一次能靠近偶像的机会,并把沈棠偶尔的“赏赐”视为莫大的荣耀,常常把包肉的油纸都舔得干干净净,或者把装果酱的小碟子用水涮了又涮喝掉。

这个可爱小女孩单纯而带着点卑微的崇拜和依赖,是沈棠冷漠生活中一丝微弱却真实的暖意。

“鬼屋”中的日常,美好平静。

秋收的战场从田野转移到了打谷场。

马上就要入冬了,大家都在紧张的忙活着。

金黄的谷穗、饱满的苞米棒子、沉甸甸的高粱穗子被一车车运回了打谷场,堆砌成连绵的小山。

空气中弥漫着干燥的尘土气息和新鲜谷物特有的清香,

但这清香背后,是繁重而枯燥的后续劳作——脱粒。

红旗村的脱粒方式,依旧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最原始、最耗费人力的方法:摔打和碾压。

主要靠人力挥舞着一种叫做“摔把”的大木棒或者连枷,反复用力摔打在铺开的谷穗或高粱穗上,依靠冲击力将籽粒震落下来。

这活计极其耗费体力,手臂酸痛,虎口震裂是家常便饭,效率低下,而且摔打过程中籽粒飞溅、破碎、混杂在秸秆里的损耗很大。

尤其是苞米棒子最费事,则是更原始的“手搓”或用简易的木制、铁制“苞米擦子”将玉米粒从棒子上刮擦下来。

速度慢,手指极易磨破起泡,玉米芯上往往还会残留不少玉米粒,造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