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数据分析与推论(1 / 2)

“先锋号”前哨站的数据分析中心内,全息投影将侦察带回的海量数据拆解成无数个可视化模块——能量残留图谱、舰船轨迹模型、通讯信号频谱、引擎特征曲线……凯站在投影中央,双眼布满血丝却依旧炯炯有神,手中的激光笔在模块间不断游走,将看似零散的数据串联成一条条清晰的逻辑链。自“老兵号”惊险返航后,他已连续工作18小时,连一口热饭都没顾上吃——这些数据是揭开追猎者面纱的关键,每一个小数点后的数字,都可能隐藏着决定战局的秘密。

“首先看‘活动半径’的推导。”凯将激光笔指向“能量残留图谱”,图谱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追猎者侦察舰在暗尘带、碎石带、边境殖民地的能量痕迹,“我们在3个区域共采集到17处有效能量残留,通过分析残留的‘衰减系数’(深渊能量在真空中的消散速度)和‘引擎功率匹配度’,能反推出侦察舰的航行时间——比如碎石带的能量残留衰减了42%,对应航行时间约6.8小时,结合其1.8倍常规速度(约32万公里\/小时),可计算出该区域到‘空白区域’的直线距离约218光时。”

他调出“轨迹模型”,模型中三条不同颜色的航线从“空白区域”向外辐射,分别指向西北、东北、西南三个方向的边境殖民地:“三条航线的最大直线距离均在220-240光时之间,且侦察舰返航时的能量残留均维持在‘安全阈值’(剩余能源30%以上),由此可推断,追猎者‘刺蜂级’侦察舰的实际活动半径约250光时——超过这个范围,其能源将无法支撑返航,必须依赖中途补给。”

雷诺站在模型旁,手指在“空白区域”外围轻轻敲击:“250光时的活动半径,刚好能覆盖遗忘星域西北象限的12个边境殖民地,这与近期遭袭殖民地的分布完全吻合。也就是说,追猎者的前进基地极有可能就藏在‘空白区域’深处,以这里为中心,向周边殖民地展开扇形搜索。”

星璃的灵能轻轻覆盖在“能量残留图谱”上,额间的晶体泛起微弱的光晕。她能感知到残留能量中隐藏的“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并非随机产生,而是与引擎的“能量循环周期”高度同步。“灵能感知到能量残留的波动周期约为14.5小时,这应该是侦察舰的‘常规巡航周期’。结合活动半径推算的往返时间(约13.6小时),可进一步推测,它们的单次任务时长约14-15小时,扣除往返航行,在目标殖民地的停留时间仅0.5-1小时——这说明追猎者的袭击具有‘速战速决’的特点,不愿在单一目标上浪费过多时间。”

莉娜则关注着“补给周期”的推导。她将“能量补给站”的监测数据与侦察舰的返航轨迹叠加,发现一个关键规律:“所有侦察舰从‘空白区域’出发前,都会先在能量补给站停留约15分钟;完成任务返航后,同样会先返回补给站,再进入‘空白区域’。我们共记录到8次这样的‘补给-任务-补给’循环,间隔时间均在48小时左右——由此可推断,追猎者侦察舰的基础补给周期约48小时,超过这个周期,其引擎的‘深渊能量转化率’会下降15%以上,这与我们在实验室中模拟的‘能量耗尽曲线’完全一致。”

凯补充道:“更重要的是,补给站的‘能量输出峰值’每天会出现两次——分别在凌晨3点和下午3点,每次持续1小时。这说明追猎者的‘任务调度’具有极强的规律性,他们会集中在这两个时间段为侦察舰补给,再同步派出舰队执行袭击任务。掌握这个规律,我们就能提前在补给站周边部署‘信号监听设备’,预判他们的袭击目标。”

随着分析深入,焦点逐渐转向追猎者的“前进基地方向”。凯将“跃迁轨迹数据”导入“三维星图模型”,模型中一条淡紫色的线从暗尘带延伸至“空白区域”深处,线的末端被一团深色的“暗物质云”覆盖——这是当前星图的未探测区域。“通过分析侦察舰的跃迁能量波动曲线,我们能计算出‘跃迁曲率’(空间折叠的角度),再结合跃迁前的‘航向偏移量’,可反推出跃迁终点的大致坐标——位于‘空白区域’西北方向约80光时处,那里有一片‘高密度暗物质区’,能完全屏蔽常规探测,是理想的基地隐藏点。”

他调出该区域的“宇宙环境数据库”,屏幕上弹出一组关键参数:“暗物质浓度是周边区域的6倍,深渊能量背景值稳定在1.2x10??焦耳\/立方米,且存在‘人工改造’的痕迹——我们检测到该区域的‘引力异常点’,其引力场分布不符合自然天体规律,更像是‘大型空间站’或‘母舰’的重力发生器造成的。综合这些特征,我们有87%的把握判断,追猎者的前进基地就在这片高密度暗物质区,规模至少能容纳10艘以上的‘刺蜂级’侦察舰,甚至可能存在1-2艘主力舰。”

分析的后半程,团队将重点转向追猎者的“科技体系”。当凯将“引擎特征曲线”与人类联邦、创世文明的引擎数据叠加时,一个令人意外的发现浮出水面——追猎者的科技并非“完全无法理解”,而是建立在与人类相似的“基础物理框架”上,只是向“极端化”方向发展。

“看这条‘能量转化效率曲线’。”凯指着投影中的对比图,追猎者引擎的曲线在高功率区间几乎呈垂直上升趋势,而人类引擎的曲线则明显平缓,“追猎者的引擎采用‘深渊能量-热能-电能’的三级转化模式,与人类的‘化学能-机械能-电能’模式原理相通,区别在于他们用‘深渊能量’替代了化学能,且牺牲了‘稳定性’来换取‘高转化效率’——他们的引擎在100%功率时,转化效率能达到95%,但稳定性仅为人类引擎的60%,这也是我们之前发现‘能量导管泄漏’缺陷的根本原因。”

星璃的灵能感知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她将追猎者的“能量探测杆”信号频谱与人类的“广谱雷达”频谱对比,发现两者的“信号调制方式”存在惊人的相似性——都是通过“频率跳变”避免被干扰,只是追猎者将跳频速度提升到了人类当前技术的3倍。“灵能能感知到他们的科技中,存在‘刻意简化’的痕迹——他们放弃了复杂的‘多用途兼容’设计,专注于‘单一功能的极致化’,比如探测杆只负责‘高精度能量识别’,不具备通讯、导航等附加功能;引擎只追求‘高功率输出’,忽略了长期使用的可靠性。”

莉娜则从武器系统的角度补充了分析。她将追猎者“深渊粒子炮”的弹道数据与人类“电磁轨道炮”对比,发现两者的“粒子加速原理”完全一致,都是通过“强磁场约束粒子流”,区别在于追猎者用“深渊能量粒子”替代了金属弹丸,且将加速电压提升到了极端水平:“他们的粒子炮加速电压达到1.2亿伏特,是人类现役轨道炮的5倍,能让深渊粒子达到0.9倍光速,但代价是炮管的‘使用寿命’仅为人类炮管的1\/10,发射100次后就会出现不可逆的磨损——这再次印证了‘极端化发展’的科技逻辑。”

这些发现让数据分析中心的气氛从“凝重”逐渐转为“振奋”。之前团队一直将追猎者视为“拥有跨维度科技的未知敌人”,而现在通过数据拆解,终于看清了他们的真实实力——追猎者并非“不可战胜的神话”,他们的科技只是在人类现有框架上的“畸形强化”,虽然在单一功能上具备优势,却存在大量可被利用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