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璃的额间晶体逐渐柔和下来,她看着屏幕上的粒子消散轨迹,补充道:“还有一个发现——屏蔽层的能量波动,能轻微干扰粒子的移动方向,让它们偏离船体,相当于……多了一层‘被动防御’。”她顿了顿,调出粒子轨迹图,“你看这里,原本向驾驶舱移动的粒子,在屏蔽层波动影响下,转向了船体侧面的无人区域,减少了关键部位的压力。”
最后一项测试,是干扰粒子发射器对“受控能量残留”的影响。雷诺模拟追猎者的能量场频率(1.42thz),用信号发生器引导剩余的能量残留,使其形成定向移动的“微型冷雾”;乔治则操控“铁砧”号的干扰粒子发射器,对准“微型冷雾”按下发射按钮。
一道淡紫色的粒子束从发射器射出,瞬间笼罩“微型冷雾”。原本规整移动的粒子群,像被狂风打乱的羊群,瞬间变得无序,方向偏差从0°扩大到30°,且能量密度在15秒内下降50%——追猎者的“模拟控制”彻底失效。
“干扰效果完美!”雷诺看着数据,兴奋地说道,“粒子束的1.6thz频率精准切断了‘控制信号’,而且星尘粉末能持续干扰磁场,15分钟内粒子都无法重新聚合!”
乔治关掉发射器,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老子就说这装置靠谱!以后再遇到追猎者操控冷雾,老子先给它来一发‘干扰弹’,让它变成没头的苍蝇,再用粒子炮逐个清理,看它们还怎么嚣张!”
测试持续了1小时,团队反复调整参数,记录了3组完整数据:电容放电装置在不同电压下的粒子打散率、屏蔽层在不同能量强度下的抗穿透能力、干扰粒子发射器对不同规模能量残留的影响。每一组数据都远超设计预期,屏幕上的“综合评分”从测试前的60分,最终定格在92分。
“整理数据,生成测试报告,重点标注超预期的参数,比如电容响应时间、屏蔽层穿透率,这些要作为后续优化的参考。”雷诺将数据导出到加密硬盘,“另外,记录下需要改进的地方——干扰粒子发射器的续航时间只有20分钟,下次改装要增加备用能源模块;电容放电装置的感应范围可以再扩大1米,减少死角。”
乔治点头,从工具包掏出笔记本,用金属义肢夹着笔,快速记录:“老子记下来了!备用能源模块可以用‘铁砧’号的旧电池改造,感应范围扩大需要调整电容的排列间距,这些都不难,回去就能改!”
星璃则坐在一旁,将测试中发现的“屏蔽层被动干扰”“粒子吸附规律”等细节,补充到“技术笔记”中:“这些细节……可能在实战中有用,比如……利用屏蔽层的波动,引导冷雾远离关键设备,为我们争取更多反应时间。”
夕阳的余晖透过环形陨石群,在两船的船体上洒下金色的光芒。测试成功的喜悦像一股暖流,流淌在三人之间——之前改造时的疲惫、对效果的担忧,此刻都被数据带来的踏实感取代。乔治靠在驾驶舱的椅背上,哼着垃圾场里的老歌,金属义肢随着节奏轻轻敲击;雷诺整理着测试报告,嘴角忍不住向上扬;星璃看着窗外逐渐变暗的星空,额间晶体的蓝光透着安心。
“明天出发去‘枯木二号’,我们更有底气了。”雷诺合上笔记本,看向两人,“有了这些装备,就算遇到突发情况,我们也能从容应对,不用再像之前那样只能逃跑。”
“何止是从容应对!”乔治坐直身体,眼神里满是期待,“老子现在巴不得遇到几艘追猎者的小飞船,试试我们新改装的家伙!让它们知道,我们不是好欺负的!”
星璃轻轻摇头,却没反驳,只是说道:“还是……以安全为主,先把预警发出去,再去寻找据点。但如果……真的遇到危险,我们也有能力……保护自己,保护彼此。”
夜色渐深,环形陨石群内的星光格外明亮。“老兵”号和“铁砧”号的引擎重新启动,缓缓驶离测试点,向着“枯木二号”的方向进发。驾驶舱内,测试报告的屏幕还亮着,上面的每一组数据、每一个曲线,都像一枚枚勋章,见证着团队从“被动逃亡”到“主动防御”的蜕变。
雷诺握着操控杆,看着前方的航线,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第一次升级测试的成功,不仅验证了改造方案的可行性,更证明了他们的“团队模式”足够强大:乔治的工匠手艺、星璃的知识宝库、自己的战略规划,三者结合,就能爆发出对抗强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