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号的左舷姿态喷口持续发出微弱的“嗡鸣”,舰体以0.3\/s的速度平稳向碎片场深处推进。雷诺坐在驾驶舱内,目光紧紧锁定数据板的双屏界面——左侧是远程传感器阵列传回的实时星域图,右侧是被动信号接收器捕捉的信号波形,每一组数据的更新,都在为他拼凑“信号来源”的清晰图景,驱散之前笼罩的未知迷雾。
一、远程传感器的“全景报告”:无威胁的星域画布
随着距离信号来源越来越近(当前已缩短至15公里),远程传感器的扫描精度也在逐步提升。数据板左侧的星域图上,原本模糊的“低密度碎片区”此刻已清晰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碎片单元——系统自动标记出32块直径1-5米的金属碎片、8块岩石碎块,每一块都标注了漂移速度(0.1-0.5\/s)、材质(钛合金、铝合金、硅酸盐)及与“老兵”号的相对距离,连碎片表面的划痕、凹陷都清晰可见。
“系统,重点扫描信号来源周边5公里范围,排查是否存在隐藏的大型舰船轮廓、武器平台结构(如电磁炮炮管、导弹发射口)或能量反应(如反应堆辐射、护盾能量场)。”雷诺的指令带着一丝谨慎,虽然之前信号未表现出敌意,但“隐藏威胁”始终是他心中的顾虑。
传感器的扫描光束在信号来源区域反复扫过,像一把精细的“梳子”梳理每一寸空域。5分钟后,系统弹出详细的“威胁评估报告”:【信号来源周边5公里范围内,无任何大型舰船轮廓(最大碎片直径5.2米,为w-01残骸的通讯模块残件);未检测到武器平台特征结构(无金属管状物、能量传导线路集群);能量反应仅来自信号本身(功率1w以下),无反应堆辐射、护盾能量场等“攻击性设备”相关信号;环境安全等级:高(仅需规避3块高速移动碎片,速度≤1\/s)】。
雷诺放大星域图中信号来源的核心区域——那是一块直径约5米的金属残骸,呈不规则的“L”形,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星尘,却能清晰看到残留的“通讯模块”标识(与w-01残骸的“开拓者-3”型星舰标识一致)。残骸的一侧有一个破损的舱门,内部漆黑一片,传感器的红外热成像显示,舱内温度稳定在18c,与舰外-270c的极寒形成鲜明对比——这个“异常温度区”,瞬间引起了雷诺的注意。
“18c……接近人类适宜生存的温度……”他喃喃自语,手指在屏幕上圈出温度异常区。传感器的进一步扫描显示,舱内还存在微弱的“气压信号”(约80kpa,接近标准大气压的80%),虽然无法确定是否含有氧气,却足以排除“纯粹的废弃设备”可能——只有持续运行的生命维持系统,才能在太空环境中维持这样的封闭环境温度与气压。
二、被动接收器的“细节捕捉”:隐藏的环境数据碎片
就在雷诺分析传感器数据时,数据板右侧的被动信号接收器突然弹出“异常信号片段”提示——原本规律的“U型”信号波形中,夹杂着7段极其微弱的“高频子信号”,每段时长仅0.3秒,隐藏在主信号的“谷值”区间,若不是修复后的接收器灵敏度提升,根本无法捕捉到。
“系统,分离高频子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尝试解析其中包含的信息——优先假设为‘环境数据编码’(如温度、压力、氧气浓度),采用联邦星舰常用的‘二进制简化编码’进行转化。”雷诺的心脏瞬间加速跳动,这些“隐藏的子信号”,很可能是解开信号来源之谜的关键钥匙。
接收器开始自动分离子信号,屏幕上的波形图中,7段淡蓝色的高频信号从紫色主信号中剥离出来,经过降噪处理后,变成清晰的“脉冲序列”。系统按照“温度(16位二进制)、压力(16位二进制)、未知参数(8位二进制)”的格式进行转化,3分钟后,一组关键数据呈现在屏幕上:
【高频子信号解析结果(单位:温度c\/压力kpa\/未知参数%):
1.子信号1:18.2\/81.5\/21.3
2.子信号2:18.1\/80.9\/20.8
3.子信号3:18.3\/81.2\/21.1
4.子信号4:18.0\/80.7\/20.9
5.子信号5:18.2\/8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