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修补裂缝(1 / 1)

维修舱的工作台上,钛合金薄片与铝合金补丁整齐排列,应急维修胶的管口朝上,像一支等待启用的“画笔”。雷诺将数据板固定在胸前支架上,屏幕上“舰体裂缝修补食谱”的步骤被放大至全屏,每一个操作细节都用红色箭头标注——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完成舰体金属焊接修补,虽然有系统指导,手心却依旧渗出细密的冷汗。

“系统,再次确认焊接工具参数,当前微型备用电池电量是否足够支撑完整操作?”雷诺的手指悬在焊接工具的电源开关上,声音带着一丝谨慎。数据板立刻弹出检测结果:【焊接工具当前状态:喷嘴清洁度98%,温度调节功能正常,预设焊接温度280c(适配tc4钛合金);微型备用电池当前电量1.74%,修补过程预计消耗0.01%,剩余电量可支撑后续操作】。

得到确认后,雷诺弯腰将焊接工具的电源线接入微型备用电池的临时接口——“咔嗒”一声,工具的指示灯亮起橙红色,进入预热状态。他转头看向右舷的裂缝区域:那处最大的裂缝(长度5,宽度0.8)像一道狰狞的伤疤,从支撑梁延伸至舰体装甲,之前临时用密封胶带覆盖的痕迹还在,却早已失去密封效果,数据板的实时监测显示,这里每小时仍有0.15%的空气泄漏。

按照“食谱”第一步,雷诺拿起80目砂纸,蹲在裂缝旁开始打磨周边金属表面。砂纸与钛合金装甲摩擦的“沙沙”声在舱内回荡,锈迹与太空尘埃混合成细小的灰色粉末,在微重力下缓慢漂浮。他严格遵循系统提示的“10范围”,避开支撑梁的受力点——之前损伤评估报告明确提到,右舷支撑梁已断裂,若打磨时破坏剩余结构,很可能导致裂缝扩大。

“打磨区域平整度检测:92%,需进一步处理边缘毛刺。”数据板的提示音响起,雷诺立刻换用120目的细砂纸,对着裂缝边缘的凸起处反复打磨。指尖传来砂纸的粗糙触感,手臂因长时间保持弯曲姿势开始发酸,他却不敢有丝毫懈怠——只有让金属表面足够平整,后续焊接的钛合金薄片才能紧密贴合,达到密封效果。

15分钟后,数据板终于显示“打磨达标”。雷诺放下砂纸,拿起酒精棉片,仔细擦拭打磨区域——淡蓝色的酒精在金属表面快速挥发,留下一层洁净的银白色,连裂缝最细小的缝隙都清晰可见。他将裁剪好的钛合金薄片(10x5)放在裂缝上方比对,边缘与打磨区域完美契合,像为这道“伤疤”量身定制的“创可贴”。

接下来是涂胶环节。雷诺用镊子蘸取应急维修胶,小心翼翼地涂抹在裂缝表面——胶层的厚度需要严格控制在0.2,太薄无法密封,太厚则会影响后续焊接。他按照系统指导的“Z字形涂抹法”,从裂缝一端向另一端推进,镊子的尖端精准控制着胶量,每一处都均匀覆盖,没有遗漏任何细小的缝隙。

当钛合金薄片覆盖在涂胶的裂缝上时,雷诺用手指轻轻按压——按照“食谱”要求,需要保持3分钟的稳定压力,确保薄片与舰体紧密贴合。微重力下,他需要用膝盖顶住舱壁来固定身体,手臂保持悬空按压的姿势,肌肉逐渐僵硬,却依旧不敢移动分毫。

“按压时间结束,可启动焊接工具进行边缘固定。”系统的提示音响起,雷诺立刻直起身活动了一下酸痛的手臂,拿起预热完成的焊接工具。喷嘴处的橙红色火焰稳定燃烧,温度显示280c,刚好达到钛合金的焊接熔点。他深吸一口气,将喷嘴对准钛合金薄片的边缘,按照“先两端后中间”的顺序开始焊接。

第一次焊接的动作格外笨拙。喷嘴的角度控制不当,火焰不小心燎到了旁边的装甲表面,留下一个细小的黑色痕迹。雷诺心里一紧,立刻调整角度——数据板同步弹出“喷嘴角度建议:与金属表面呈45°,距离3”的提示,他按照提示重新定位,火焰终于精准落在薄片与舰体的接缝处。

钛合金在高温下逐渐融化,与舰体装甲融合成一条细小的银白色焊缝。雷诺的手微微颤抖,每移动1都需要停顿几秒,确保焊缝均匀且无气泡。系统的实时监测画面在数据板上同步显示,红色的“焊接质量”进度条从0%缓慢提升至30%、50%、80%——当最后一段焊缝完成时,进度条终于跳至100%,弹出“边缘焊接完成,无虚焊、漏焊”的提示。

接下来是处理剩余的两处小裂缝。雷诺换用更小巧的铝合金补丁(5x3),由于裂缝较窄,无需焊接,只需涂胶后用加热笔低温烘烤即可。他将加热笔的温度调至40c,在补丁表面缓慢移动,应急维修胶在热量作用下快速固化,数据板的密封性检测显示,两处小裂缝的泄漏速度瞬间降至0.005%\/小时以下。

当所有修补工作完成时,雷诺已经满头大汗。他瘫坐在甲板上,看着右舷焕然一新的修补区域——钛合金薄片与舰体完美融合,银白色的焊缝像一条坚固的“防线”,铝合金补丁则像两块精致的“补丁”,彻底封住了之前的漏洞。数据板弹出最终检测报告:【右舷3处裂缝修补完成,总泄漏速度从0.3%\/小时降至0.01%\/小时以下,舱体密封性提升30%,预计每日可减少氧气消耗1.2%】。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雷诺忍不住从甲板上站起来,走到修补区域前,伸手轻轻抚摸焊缝——金属表面还残留着焊接的余温,不再像之前那样冰冷刺骨。他能清晰感受到,舰内的空气流动变得更加稳定,之前偶尔出现的“嘶嘶”漏气声彻底消失,这种“亲手堵住漏洞”的踏实感,比任何时候都更让他振奋。

他拿起数据板,将修补过程的照片与检测报告保存至“维修日志”,并标注“优先级:已完成,效果:优”。日志里,从最初的损伤评估到现在的裂缝修补,每一条记录都像一个脚印,见证着“老兵”号从“濒临解体”到“逐步恢复”的过程。雷诺看着这些记录,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这不是简单的“完成任务”,而是用双手为“老兵”号争取到了更多生存时间,是对这艘老舰“不离不弃”的承诺兑现。

此时,舱内的温度在临时能源包的作用下,已经从-2.4c升至-1.8c,虽然依旧寒冷,却不再让人难以忍受。雷诺走到观测窗前,看着窗外的铁渣碎片场——之前让他感到焦虑的“资源未知”,此刻却变成了“充满希望的宝藏”。他知道,只要继续按照系统的“食谱”修复,收集更多资源,“老兵”号的生存能力会越来越强,甚至可能在未来重新拥有自主航行的能力。

他回到维修舱,开始收拾工具:焊接工具的喷嘴被小心清理干净,砂纸和酒精棉片分类放回工具袋,剩余的钛合金碎片和应急维修胶则妥善收进储物舱。每一个动作都格外细致,仿佛在呵护这些“救命的伙伴”——正是这些工具和材料,让他在绝境中找到了修复的方向,让“老兵”号得以继续在太空中漂泊。

数据板突然弹出新的提示:【基于当前舱体密封性提升,建议下一步优先修复左舷的小型管线泄漏,所需材料已具备(剩余钛合金碎片、铜导线),可生成“管线修复食谱”】。雷诺立刻点击“确认”——他知道,修复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每解决一个问题,就离“老兵”号的完全恢复更近一步。

维修舱的灯光柔和地洒在雷诺身上,他看着数据板上正在生成的“管线修复食谱”,嘴角忍不住向上扬起。从最初的“绝望求生”到现在的“主动修复”,从“依赖系统”到“与系统并肩”,他和“老兵”号一起,在这片未知的星域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重生之路”。而这条路上,每一次裂缝修补,每一次资源收集,都是对“活下去”最坚定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