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桥内的两盏基础照明灯散发着柔和的白光,将操控台的轮廓清晰映照出来。雷诺靠在观测窗前,看着数据板上“1.41%”的备用电池电量,手指轻轻敲击着屏幕边缘——距离抵达w-01残骸还有8小时,基础电脑系统恢复的10%功能,让他有了新的想法:既然传感器扫描范围已扩展到20公里,不如趁这段时间扫描周边环境,看看是否有其他可利用的资源,为后续修复“老兵”号多留一条后路。
“系统,将传感器扫描范围扩展至50公里,对周边空域进行全方位环境扫描,重点标记可回收资源、天体类型、潜在危险区域,生成三维环境地图。”雷诺在数据板上输入指令,目光紧紧盯住屏幕上跳动的加载进度条——10%→25%→40%,每一次增长都像在揭开这片未知星域的神秘面纱。
微型备用电池的指示灯微微闪烁,为传感器提供着稳定的电力支持。操控台中央的小型显示屏上,淡蓝色的扫描线从“老兵”号所在位置向外辐射,像一张不断扩张的网,将周围的空域逐步纳入监测范围。起初,屏幕上只有漆黑的背景和零星的星光,随着扫描范围扩大,第一个天体信号突然在屏幕边缘亮起——那是一片小型星云。
【扫描发现:小型弥漫星云(暂命名:绿雾星云),距离当前位置32公里,直径约8公里,主要成分:氢、氦、微量星绿素(与绿色恒星相同特殊元素),密度较低(每立方厘米约10个粒子),无辐射风险,可作为临时隐蔽屏障,无直接可回收资源。】
屏幕上弹出星云的三维模拟图:淡绿色的气体在太空中缓慢流动,像一块被拉长的绸缎,边缘与黑色的太空交界线模糊而柔和。雷诺看着模拟图,心里泛起一丝好奇——这片星云的颜色与远处的绿色恒星如出一辙,或许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只是目前没有更多数据支撑推测。不过,“可作为临时隐蔽屏障”这一点让他记在了心里,若后续遭遇未知威胁,这片星云或许能成为暂时的避难所。
扫描线继续向外扩展,在距离“老兵”号45公里的位置,又一个新的信号点出现——这次是两颗气态行星。
【扫描发现:双气态行星系统(暂命名:青蓝双星),主行星(青星)直径约8万公里,表面覆盖深蓝色甲烷云层,大气中检测到微量氦-3(可作为高级能源原料,但提取难度极高);伴行星(蓝星)直径约5万公里,表面呈青绿色,大气以氢为主,无固态表面,无法登陆;两颗行星均无卫星,周围无环带,无直接可利用资源,引力场稳定(对“老兵”号当前漂移轨迹无影响)。】
显示屏上,两颗行星的影像清晰呈现:青星像一颗巨大的深蓝色宝石,表面的云层纹路清晰可见,偶尔有白色的风暴气旋在大气层中旋转;蓝星则小巧一些,青绿色的大气泛着淡淡的荧光,在漆黑的太空中格外醒目。虽然检测到氦-3让雷诺有些心动,可“提取难度极高”的标注让他很快放弃了这个念头——以“老兵”号当前的状态,别说提取能源原料,连靠近行星引力场都可能有危险。
“继续扫描,重点关注20-50公里范围内的小型天体,尤其是金属碎片、废弃部件等可回收资源。”雷诺在数据板上补充指令,心里隐隐期待着新的发现。w-01残骸虽然是主要目标,可若能在周边找到更多零散资源,后续的修复工作会更有保障。
就在这时,传感器的扫描频率突然加快,屏幕上的信号点密集起来——在距离“老兵”号28公里、w-01残骸另一侧的位置,一片规模不小的碎片场出现在扫描范围内!
【扫描发现:小型碎片场(暂命名:铁渣碎片场),距离当前位置28公里,距离w-01残骸12公里,覆盖范围约500平方公里,包含大小天体约320个(直径1米以下280个,1-10米35个,10米以上5个);主要构成:金属碎片(铁、钛合金、铝合金,占比约65%)、废弃星舰部件(疑似推进器残骸、能源罐碎片、装甲板,占比约25%)、岩石碎片(占比约10%);检测到3个高价值目标:1个完整度约40%的中型能源罐(直径3米,疑似包含残留能源)、2块面积约15㎡的钛合金装甲板(厚度8,可用于加固“老兵”号舰体);碎片场内部无明显碰撞风险,环境安全等级:中等(需注意小型高速碎片撞击)。】
“金属碎片!能源罐!装甲板!”雷诺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激动得差点从座椅上站起来。数据板上的碎片场三维地图清晰地标记出每一个重要目标:中型能源罐位于碎片场中心位置,周围环绕着几块较大的金属碎片,从模拟图看,罐身虽然有明显的撞击痕迹,却没有完全破损,很可能还残留着可用的能源;两块钛合金装甲板则在碎片场边缘,彼此距离不远,表面只有轻微的划痕,修复后完全可以覆盖“老兵”号右舷的破损区域。
他立刻放大能源罐的细节图像——罐身印有模糊的联邦货运标识,与w-01残骸的“开拓者-3”型星舰标识一致,显然这片碎片场是w-01星舰解体后形成的,只是不知道为何与主体残骸相距12公里。“完整度40%,疑似包含残留能源……”雷诺喃喃自语,手指在屏幕上反复滑动,试图看清能源罐的阀门状态——虽然图像有些模糊,却能看到阀门没有完全损坏,若能成功打开,即使只有10%的残留能源,也能为“老兵”号提供更充足的电力支持,甚至可能让维生系统恢复部分功能。
碎片场的发现,像一剂强心针,让雷诺原本只有“w-01残骸”的单一目标,变成了“残骸+碎片场”的双重保障。他立刻调整后续计划:抵达w-01残骸后,先优先寻找关键的ApU能源模块和维生系统部件,若能找到完整模块,就无需冒险前往碎片场;若残骸内的能源模块损毁严重,再考虑前往碎片场回收中型能源罐,同时收集钛合金装甲板和金属碎片,为舰体加固和后续修复储备物资。
“系统,分析‘老兵’号抵达w-01残骸后,前往碎片场的可行性。”雷诺输入指令,目光紧紧盯住屏幕,生怕错过关键数据。
【可行性分析:“老兵”号若能在w-01残骸找到临时推进模块(哪怕是小型姿态喷口),可借助推进力调整航向,前往碎片场(预计耗时4小时);若无法找到推进模块,可利用w-01残骸的引力场进行轨道调整,借助引力弹弓效应向碎片场漂移(预计耗时12小时);碎片场与w-01残骸之间无大型天体阻碍,航线安全;需注意:碎片场边缘存在5-8块高速移动的小型碎片(速度约10\/s),接近时需提前规避。】
可行!无论是借助临时推进模块还是引力弹弓,都能抵达碎片场。雷诺的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兴奋,之前因“老兵”号严重损伤产生的担忧,此刻被满满的希望取代。这片未知的星域,不再只是危机四伏的绝境,反而处处隐藏着生存的机遇——绿色恒星提供能源,w-01残骸提供核心部件,铁渣碎片场提供补充资源,甚至连绿雾星云都能作为隐蔽屏障。
他再次放大碎片场的扫描图像,仔细查看每一个可回收目标:除了中型能源罐和钛合金装甲板,还有几块疑似推进器喷口的碎片(虽然完整度只有20%,却可能拆解得用的零件)、十几个小型金属容器(或许能用来储存饮用水或压缩空气)、甚至还有一把完整的太空维修机械臂(虽然无法确定是否能正常工作,却值得回收尝试)。
“这些资源……足够我们修复‘老兵’号的基础功能了!”雷诺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划过那些标记点,仿佛已经触摸到了实实在在的金属碎片和能源罐。他打开数据板的资源清单,将碎片场的发现逐一添加进去,原本简略的清单瞬间变得丰富起来,每一项新添加的资源,都像一块拼图,让“老兵”号重生的蓝图越来越清晰。
此时,传感器的扫描范围已扩展到50公里的极限,除了绿雾星云、青蓝双星和铁渣碎片场,没有发现其他大型天体或星舰信号。雷诺下令停止扫描,保存所有环境数据——继续扫描会消耗过多备用电池电量,目前的信息已足够支撑后续计划,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数据板的屏幕上,微型备用电池的电量显示为1.43%,充电速度依旧稳定在0.23%\/小时。雷诺靠在观测窗前,看着窗外逐渐清晰的w-01残骸,又看了看数据板上碎片场的三维地图,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之前的挣扎求生,像在黑暗中摸索,而现在,他终于看到了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路径——先到w-01残骸获取核心部件,再到铁渣碎片场补充资源,最后借助这些物资修复“老兵”号,让它重新拥有移动和生存的能力。
舰桥内的灯光依旧柔和,系统的电流声和传感器的“嘀嗒”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充满生机的乐曲。“老兵”号在太空中缓缓漂移,朝着w-01残骸的方向前进,舰体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持续吸收着绿色恒星的光芒,为备用电池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雷诺知道,接下来的8小时,是平静却关键的蓄力期;8小时后的w-01残骸探索,将是一场决定命运的硬仗;而铁渣碎片场,则是他们为“老兵”号准备的“后手”保障。无论未来遇到多少困难,只要有这些明确的目标和可利用的资源,他就有信心和“老兵”号一起,在这片未知的星域里,真正站稳脚跟,开启新的冒险。
他拿出应急氧气瓶,补充了少量氧气,又取出压缩饼干,小口吃了起来——为了即将到来的探索,他需要保持充足的体力。数据板的屏幕上,w-01残骸的影像和铁渣碎片场的地图交替显示,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成为接下来行动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