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动力测试(模拟)(2 / 2)

我再次拿起工具,跑到右舷维修舱。之前捆在一起的线路像麻花一样缠绕着,我小心地将它们拆开,用剪刀剪下一段铜网屏蔽层,一圈圈缠绕在信号线路上,每缠一圈都用力压实,确保屏蔽层紧密贴合。重新布线时,特意将信号线路固定在远离供电线路的金属支架上,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回到货运舱后,在系统的指引下,通过个人数据板调整了信号转换器的输出频率。

重新进行信号测试时,2号推进器的响应延迟降到了0.4秒,符合标准。当最后一个“全推进器停止”指令的延迟时间显示为0.3秒时,光幕上的进度条终于达到100%,弹出绿色的“模拟测试通过”报告:

【推进系统模拟测试结果汇总】

1.供电通路:3条主线路均无断路\/短路,电阻值全部控制在0.1-1Ω正常范围,ApU负载兼容性达标(最大模拟负载480w<500w额定功率);

2.信号响应:3个推进器指令延迟均≤0.5秒,无丢包或误触发,满足基础控制需求;

3.潜在风险:2号推进器因线圈老化存在5%推力偏差,需在实机测试时通过指令补偿;信号线路屏蔽层手工缠绕存在局部间隙,建议在长期使用前更换专业屏蔽线缆。

我看着报告,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下来,后背的冷汗也渐渐干了。从发现电阻异常到解决信号干扰,这15分钟的模拟测试像一场“突击检查”,暴露出接线时的细微疏忽,却也让整个推进系统变得更可靠。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微迭代过程,虽然繁琐,却让我对明天的实机测试多了几分底气。

“模拟测试通过,可按计划在明天凌晨2:30启动实机测试。”系统的机械音恢复了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认可”,“建议现在对关键接线节点进行二次加固:1.用扎带固定所有悬垂线路,避免测试时因震动移位;2.在推进器喷嘴处放置防火毯(从船员休息区找到的应急防火毯),防止启动时喷出的高温气流引燃周围杂物;3.准备备用熔断片(3片,额定电流5A),应对可能的电流过载。”

我点点头,立刻行动起来。用扎带将ApU到转换器的线路固定在金属支架上,每间隔20厘米就扎一道,确保线路不会晃动;跑到船员休息区,找到那块折叠整齐的防火毯,展开后覆盖在3个推进器的喷嘴下方,用金属压条固定好;最后从工具箱里翻出备用熔断片,放在个人数据板旁边的小盒子里,方便随时取用。

做完这一切,天已经蒙蒙亮。我靠在货运舱的墙壁上,看着眼前整齐的线路和加固后的设备,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这两天的经历像一场高强度的“修行”:从对着复杂接线图头皮发麻,到熟练地剥线、固定、检测;从遇到问题时的慌乱,到冷静地排查、解决——我不再是那个只会跟着系统指令走的“新手”,而是能独立应对突发状况的“接线工匠”。

“系统,你说明天的实机测试,会不会还有其他问题?”我在心里轻声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对未知的忐忑。

“实机测试必然存在不可预测的变量(如推进器机械卡滞、燃料管路残留杂质堵塞),但当前的模拟测试与加固措施已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系统的回答依旧理性,却多了一丝安抚的意味,“且‘问题暴露’本身也是修复过程的一部分——只有在测试中发现缺陷,才能让‘老兵’号的推进系统更完善,为后续撤离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我看着光幕上“模拟测试通过”的绿色标识,心里的忐忑渐渐被期待取代。明天凌晨,当ApU的电力顺着我搭建的线路流向推进器,当个人数据板的指令转化为真实的推力,“老兵”号将第一次在二十年后重新拥有“移动”的能力——哪怕只是微小的位移,也是从“静止”到“行动”的跨越。

离开货运舱时,晨光已经透过船坞天窗洒进来,照亮了“老兵”号锈迹斑斑的船体。我回头望了一眼那三个隐藏在船体侧面的推进器,它们像沉睡的引擎,等待着被唤醒的时刻。口袋里的个人数据板沉甸甸的,里面存储着模拟测试的所有数据,也承载着我和“老兵”号的希望。

我加快脚步向宿舍走去,需要抓紧时间休息,为明天凌晨的实机测试储备体力。虽然前路依旧有未知的挑战,但我已经学会了用耐心面对问题,用细致规避风险。我是雷诺,是为“老兵”号搭建能量通道的“接线人”,也是即将见证它重新动起来的“守护者”。

属于我们的“动力觉醒”,就在明天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