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提示“主线任务接近尾声”后,四位核心成员迅速召开闭门会议,结合基金会的发展现状,部署了三大收尾工作,确保主线任务圆满完成,同时为未来的公益之路奠定基础。
一是全面复盘总结,沉淀可复制经验
基金会将组织专业团队,对五年间的公益项目进行全面复盘,梳理非遗传承、乡村帮扶、健康公益等领域的成功案例与经验教训。重点总结“健康公益模式”“非遗三级传承体系”“乡村公益可持续机制”等核心成果,形成《公益实践白皮书》,向全国公益组织、非遗保护机构推广,让更多人受益。
“我们的经验不仅属于基金会,更属于整个公益行业。”陈曦说道,她计划联合高校、公益研究机构,举办“健康公益与非遗传承”高峰论坛,邀请行业专家、公益组织代表共同探讨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将基金会的实践经验转化为行业共同财富。
二是完善长效机制,保障公益可持续
为确保主线任务完成后,公益事业能持续推进,基金会将完善三大长效机制:在非遗传承方面,建立“非遗技艺数据库”,实时记录技艺传承情况、传承人需求,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传承平台;在乡村帮扶方面,与地方政府、乡村学校、卫生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短期帮扶转化为常态化支持;在志愿者管理方面,优化健康管理计划、激励机制、培训体系,让志愿者能长期稳定地参与公益服务。
苏医生补充道:“我们还将成立‘公益发展基金’,整合社会捐赠与非遗产品收益,为公益项目的持续推进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建立‘公益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受助群体、志愿者的需求与建议,及时调整公益项目方向。”
三是打造公益IP,扩大品牌影响力
为让“健康公益”“非遗传承”的理念传递得更远,基金会将打造“绿韵微光”公益IP,整合书籍、短视频、公益活动、非遗产品等资源,形成完整的IP生态。计划拍摄公益纪录片《微光汇聚》,记录基金会五年公益之路的感人故事;开发“微光非遗”系列文创产品,将公益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开展“微光公益行”全国巡回活动,走进更多城市与乡村,分享公益经验、招募志愿者、推广非遗文化。
林砚舟说道:“我们要让‘绿韵微光’成为一个有温度、有影响力的公益IP,让更多人通过这个IP了解公益、参与公益、支持非遗传承,让公益的力量持续扩散。”沈亦舟则表示,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微光直播间”,定期邀请志愿者、受助群体、非遗传承人分享故事,带动更多人关注公益与非遗。
现场共鸣:微光汇聚,共赴未来
在年度总结大会的互动环节,志愿者代表、受助群体代表纷纷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成长,对基金会的未来充满期待。
非遗传承类志愿者李然说道:“五年前我只是一名热爱羌绣的普通教师,加入基金会后,不仅教会了孩子们羌绣手艺,更在健康计划中改善了自己的颈椎问题,还出版了自己的故事。主线任务接近尾声,但我会一直坚守在非遗传承一线,做一名永远的‘微光使者’。”
乡村少年李伟拿着自己的剪纸作品,激动地说:“是基金会的非遗公益课堂让我找到了自信,是《微光汇聚》这本书让我明确了方向。未来我要考上艺术学院,专门学习非遗设计,毕业后回到家乡,让更多乡村孩子爱上非遗。”
合作企业“织光”品牌CEO表示:“五年间,我们见证了基金会的成长与蜕变,也被‘健康公益’理念深深打动。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与基金会共同打造‘非遗+健康’产业链,让非遗产品走进更多家庭,让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
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是对基金会五年成果的肯定,是对核心成员坚守初心的致敬,更是对未来公益之路的期盼。四位核心成员站在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充满希望的笑脸,心中满是温暖与坚定。
系统提示的“主线任务接近尾声”,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五年的深耕,他们不仅完成了系统设定的核心目标,更构建了一个“非遗传承有活力、乡村发展有动力、公益生态有生命力”的良性循环,让“健康公益”“双向滋养”的理念深入人心。
未来,他们将带着五年的沉淀与成长,继续以“绿韵微光”为载体,让非遗之美永续流传,让乡村之兴持续推进,让公益之光照亮更多角落。正如陈曦在总结大会最后所说:“主线任务接近尾声,但我们的公益初心永不褪色。每一束微光都有照亮世界的力量,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并肩前行,就一定能让这个世界因我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加美好。”
柔和的灯光下,四位核心成员与全场参与者共同举起手中的竹编茶杯,杯中泡着志愿者自制的枸杞菊花茶,茶香氤氲间,他们的眼神坚定而明亮。主线任务的尾声已近,但属于“绿韵非遗公益基金会”的温暖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属于每一位“微光使者”的公益之路,还在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