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韩娱银珠:逆袭医路,重塑家门 > 第73章 挑战、家书与暗流波澜

第73章 挑战、家书与暗流波澜(1 / 2)

秋意渐浓,汉城大学的银杏叶染上了更深的金黄,校园里弥漫着清冷而清新的空气。银珠的生活,如同上紧的发条,在教室、图书馆、公寓和偶尔的兼职地点之间,精准而高效地运转着。开学初的新鲜感迅速被庞杂艰深的学业内容所取代,医学院课程的压力如同潮水般涌来,但她早已做好了迎击的准备。

这天下午,没课的时候,银珠照例占据了图书馆一个靠窗的安静角落。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在她摊开的《生物化学》和《组织胚胎学》笔记本上投下温暖的光斑。她正全神贯注地对比着教材和一本英文原版参考书上的图示,试图更深入地理解某个复杂代谢途径的细节,眉头微蹙,笔尖在纸上快速记录着要点。

“银珠同学?”

一个压低了的、带着些许迟疑的男声在她旁边响起。

银珠从知识的海洋中抬起头,看到崔成贤站在桌旁,手里也捧着几本厚厚的医学书,脸上带着他惯有的、略显腼腆的笑容。

“抱歉,打扰你学习了。”崔成贤推了推眼镜,声音放得更轻,“我看你这里好像还有个空位,方便我坐一会儿吗?那边区域人有点多。”

“当然可以,请坐。”银珠点点头,顺手将自己的书包往自己这边挪了挪,给他腾出更大的空间。她对这位在研究小组有一面之缘、开学第一课又主动结识的同学印象不错,觉得他是个认真踏实的人。

崔成贤道谢后轻轻坐下,动作尽量不发出声响。他放下书,看了一眼银珠摊开的英文原版书和旁边写满密密麻麻批注的笔记本,眼中闪过一丝钦佩。

“你在看格哈特的那本《生物化学原理》英文版?”他小声问道,语气带着惊讶,“这本听说挺难的,姜教授课上提到的延伸阅读里好像有推荐,但我还没敢尝试。”

“嗯,有些地方教材讲得比较简略,这本解释得更深入一些,配合图表看,反而容易理解。”银珠低声回答,将书往他那边稍稍倾斜,指着一个复杂的循环图,“比如这个三羧酸循环的能量计算部分,这本书用分步图示就清晰很多。”

崔成贤凑近仔细看了看,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一步的还原当量是这么算的!教材上就一句话带过了,我昨晚琢磨了好久没太明白。”他看向银珠的眼神里多了几分信服,“银珠同学,你预习得真深入。”

“只是习惯多看几本书,互相印证一下。”银珠谦虚地笑了笑,将话题引向共同的学习,“你看到糖异生那部分了吗?我觉得教材上关于底物循环的调控点讲得有点模糊。”

“对对对!”崔成贤立刻被吸引了,拿出自己的笔记,“我也觉得那里有点绕,特别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那个地方……”

两人就着这个生化难点低声讨论起来。银珠思路清晰,善于抓住关键,而崔成贤基础扎实,思考细致,偶尔能提出一些银珠没注意到的细节。这种纯粹学术上的交流让银珠感到愉快,她发现和崔成贤讨论问题,能帮助她梳理思路,甚至激发新的思考角度。

“说起来,”讨论暂告一段落,崔成贤一边整理笔记,一边像是想起什么,随口问道,“下周姜教授的《医学导论》好像要开始分组准备期中报告的选题了,银珠同学有想法了吗?”

银珠点点头道:“有点初步想法。姜教授上次课提到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我对其中的‘知情同意’原则在韩国本土化过程中的挑战比较感兴趣。可能想从历史案例或者文化差异的角度切入。”

“这个角度很有深度啊!”崔成贤眼睛一亮,“比单纯介绍希波克拉底誓言或者《大医精诚》有意思多了。不过相关资料可能不太好找,尤其是早期的案例。”

“嗯,确实需要花时间查资料。”银珠表示同意,“我打算周末去法学图书馆和社科文献中心看看有没有相关的判例集或社会学研究。”

“法学图书馆?”崔成贤有些讶异,“你连那边的资源都摸清楚了?我才刚把医学图书馆的主要区域认全。”

“提前做了点功课。”银珠轻描淡写地说。她自然不会说这是她多年养成的信息搜集习惯和超越时代的资源获取意识使然。

崔成贤佩服地摇摇头,然后犹豫了一下,试探着问道:“那个……银珠同学,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关于这个报告,我们能不能……交流一下查找资料的心得?或者,如果最后选题方向接近,也许可以互相分享一下找到的有用文献?”他赶紧补充,“当然,各自独立完成报告是必须的!”

银珠看得出他是真心向学,而非想偷懒取巧,便爽快答应道:“没问题。资源共享,互相启发,本来也是小组学习和研究的应有之义。”

“太好了!谢谢你,银珠同学!”崔成贤显得很高兴,“我感觉跟你讨论一次,比我自己埋头看半天书收获还大。”

“互相学习。”银珠微笑道。她能感觉到,崔成贤是她在医学院遇到的第一个可以真正进行学术层面交流的同龄人,这份初步建立的、基于共同兴趣和目标的“学谊”,颇为珍贵。

又学习了一阵,银珠看了看手表,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她今天约了李米妮学姐,要详细了解一下下周陪同翻译工作的具体安排。

“你先忙,我再多看一会儿。”崔成贤见状,连忙说。

“好,回见。”银珠点点头,背起书包离开了图书馆。

在与李米妮常去的那间校园咖啡馆里,银珠见到了早已等候在此的李米妮和金成焕。金成焕今天穿得比上次在诊所时正式一些,显得更加稳重。

“银珠来了!快坐。”李米妮热情地招呼她,帮她点了一杯热牛奶,“成焕学长把具体安排都带来了。”

“银珠同学,这是下周台湾专家团访问的详细日程表,以及需要你重点准备的背景资料清单。”金成焕将一个文件夹推到银珠面前,语气一如既往的务实,“这次交流团规格不低,带队的是台北一位很有名的中医教授,擅长针灸和经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这是他们首次来汉城进行学术交流,家父很重视。”

银珠打开文件夹,里面是打印整齐的日程、专家简介、部分预定要讨论的论文摘要,以及一些相关领域的专业术语表。准备得非常周到。

“你的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金成焕一条条清晰地说明,“第一,周日晚上专家团抵达金浦机场后,陪同我父亲一起去接机,负责简单的寒暄和行程介绍。第二,周一到周三,全程陪同参观我们诊所、汉城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以及两家合作医院。在非正式交流、用餐、参观过程中,负责口语翻译,确保沟通顺畅。第三,周二下午有一个小范围的学术研讨会,你需要做现场交替传译,这是挑战最大的部分,这是初步的议题列表。另外,研讨会后需要整理一份简单的会议纪要。”

银珠快速浏览着资料,大脑飞速运转,评估着工作量和难点。机场接机和日常陪同问题不大,关键是研讨会的交替传译,涉及专业术语和快速反应能力。

“研讨会的议题……‘针灸镇痛的中枢机制研究进展’、‘经方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银珠念出几个标题,抬头看向金成焕,目光沉静,“成焕学长,这些议题涉及的专业词汇很深,我需要尽快熟悉这些论文摘要和术语表。另外,关于研讨会的交替传译,是全程都需要,还是仅限自由讨论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