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汉城,天空是那种洗过般的湛蓝,高远而澄澈。夏日的溽热终于让步于初秋的清爽,微风拂过冠岳区,带来草木将枯未枯的独特气息,夹杂着一丝凉意。道路两旁银杏树的边缘已悄然染上些许金黄,如同为崭新的学期勾勒出一道璀璨的金边。
这天,是汉城大学医学院正式开学的日子。校园仿佛一夜之间从沉睡中苏醒,宁静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汹涌的人潮和蓬勃的生气。主干道上,随处可见拖着崭新行李箱、脸上交织着憧憬、兴奋与些许迷茫的新生,他们好奇地打量着这座声名显赫的学术殿堂;而更多则是行色匆匆、怀抱书本、已然完全进入状态的学长学姐,他们的步伐坚定,眼神专注,与新生形成了鲜明对比。
银珠穿着前一天晚上特意熨烫平整的白色棉质衬衫和一条合身的深蓝色长裤,脚上是舒适的平底鞋。她背着那个洗得有些发白但干净整洁的帆布包,里面塞满了笔记本、教材、笔袋,以及她惯用的那本厚重《汉韩医学辞典》。她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步伐沉稳,心情是一种奇异的混合体——表面是湖水般的平静,深处却激荡着不易察觉的波澜。这一天,她等待了太久,跨越了生与死的界限,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与周围那些大多还沉浸在脱离家庭束缚、享受自由空气的新生不同,她的目光里没有过多的新奇与雀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静,以及如同瞄准靶心般明确而坚定的目标感。
『开学了……真的……开始了……』心底最深处,一个极其微弱、仿佛来自遥远彼岸的回响轻轻掠过,如同将一颗最细小的石子投入无波的深潭,只激起一圈几乎肉眼难以察觉的涟漪,便迅速扩散、淡化,最终归于彻底的沉寂。那是原身银珠留在世间的最后一丝意识残响,带着一种夙愿得偿后的深深慰藉与释然,却已再无半分力量能掀起任何情绪的波澜。穿越者银珠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灵魂层面的最终融合与平静,她轻轻吸了一口微凉的空气,将那份属于“郑银珠”过去的、复杂的怅惘与感慨稳稳压下,迈开步伐,坚定地走向那座庄严肃穆的医学院主楼。
第一节课是《医学导论》,安排在医学院最大的一间阶梯教室。能容纳近两百人的教室此刻座无虚席,空气里混合着新书本印刷油墨的清香、地板蜡的味道,以及上百名年轻学子身上散发出的、带着紧张与期待的蓬勃朝气,形成一种独特的“开学氛围”。银珠没有选择最前排正中那种备受瞩目的位置,而是找了个靠前但略微偏左的座位坐下,这里视野良好,又能让她保持一定的观察距离。她从容地从包里拿出崭新的笔记本和几支不同颜色的笔,整齐地放在桌面上,然后静静等待。
上课铃声清脆地响起,嘈杂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一位头发银白、梳理得一丝不苟、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教授,步履稳健地走上讲台。他身着合体的深色西装,气质儒雅,目光温和却透着洞悉一切的睿智。他环视台下济济一堂的年轻面孔,脸上露出一个饱含深意的微笑。
“同学们,上午好。”他的声音不高,却低沉有力,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权威,瞬间抓住了在场每一个人的注意力。“我是姜成勋,本学期负责为大家讲授《医学导论》这门课程。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汉城大学医学院,欢迎各位优秀的年轻人来到这里,选择踏上这条充满未知挑战、却也承载着无上荣耀的医学征途。”
他没有立刻切入生硬的理论知识,而是像一位引路人,从医学漫长而曲折的起源讲起。他谈到远古时代巫医不分的蒙昧,谈到希波克拉底誓言在西方医学史上划时代的意义,再到现代医学随着科技发展而取得的惊人飞跃。他的讲述并非枯燥的年表罗列,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辨。
“很多人认为,医学的核心是技术,是精准的操作和先进的药物。”姜教授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而充满感染力,“但我想告诉诸位,医学的本质,或许更接近于一句古老的格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仅仅是疾病本身。技术固然重要,但一颗仁心,一份对生命的敬畏,才是支撑我们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根本力量。”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缓缓扫过台下每一张年轻而专注的脸庞,仿佛要将这份沉重的嘱托烙印在他们心中。“……你们手中这支看似普通的笔,未来可能书写的是一张张决定患者命运的处方;你们这双此刻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将来需要练就洞察最细微疾病征兆的能力;而你们的这双手……”他抬起自己的手,缓缓握紧,“未来或许将托起新生的婴儿,或许将进行精密的手术,也可能……只是在患者最无助时,给予他们一丝温暖的支撑。在这里,在汉城大学医学院,你们要学习的,绝不仅仅是书本上冰冷的知识,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对生命至高无上的敬畏之心。”
银珠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而流畅地移动,留下清晰工整的字迹。姜教授的话语,字字句句都与她重生以来对医学的感悟不谋而合,甚至更加深刻地触动了她的心弦,让她对即将踏上的这条道路,有了更具象、更崇高的认识。她注意到,姜教授在阐述理论时,会信手拈来一些真实的临床病例作为辅助,引导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既严肃庄重,又不失生动与启发性。
课间休息的铃声响起,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松弛下来。同学们有的起身活动,有的低声交谈,有的则像银珠一样,抓紧时间整理刚才的笔记。正当银珠低头核对一个专业术语的拼写时,一个略带腼腆和犹豫的男声在她旁边响起:
“请问……打扰一下,你是郑银珠同学吗?”
银珠抬起头,看到一个戴着黑色窄边眼镜、身材高瘦、面容清秀的男生站在过道边,表情显得有些紧张,手指不自觉地捏着衣角。
“我是。你是……?”银珠在记忆中快速搜索了一下,确认自己并不认识这位同学,脸上露出适当的疑惑。
“啊,你好!我叫崔成贤,也是这一届的新生。”男生见银珠回应,明显松了口气,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脸上绽开一个略带羞涩却真诚的笑容,“上周日下午,在基础医学楼三楼会议室,那个基础医学研究兴趣小组的第一次见面会,我坐在你斜后方隔一排的位置。朴志勋学长介绍新成员时,我记住了你的名字和样子。刚才在教室里就看到你了,犹豫了一下,还是想来打个招呼,认识一下。”
原来是研究小组的同伴。银珠也回以一个友善的笑容,放下了手中的笔:“你好,崔成贤同学。真巧,没想到开学第一课就遇到了,还是同一个小组的成员。”
“是啊!我也觉得挺有缘分的。”崔成贤显得很高兴,话也多了起来,“我刚才就注意到你了,笔记记得好认真,条理特别清晰。姜教授讲得真是深入浅出,对吧?不过听完感觉压力更大了,这么多要学的东西,真怕自己以后跟不上进度。”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显而易见的焦虑。
“刚开始接触全新的领域,有点不适应和压力是正常的。”银珠用安慰的语气说道,她理解这种初入顶尖学府的忐忑,“姜教授虽然讲得深,但他把框架和重点都梳理得很清楚。只要我们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及时复习,一步步来,总会跟上的。”她将自己的笔记本稍微转向崔成贤,展示了一下里面用不同颜色区分的标题和要点。
“哇,你这样记笔记真清楚!”崔成贤凑近看了看,由衷地赞叹道,“看来我得好好改进一下我的方法了。那个……银珠同学,以后要是在课堂上或者小组活动里遇到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可以互相讨论一下吗?我觉得跟你交流肯定能学到很多。”他带着期待的眼神看向银珠。
“当然可以。”银珠爽快地点点头。在大学里,多一个可以坦诚交流、互相砥砺学业的同学,是难得的好事。“我们既然是同组,以后互相帮助的地方肯定不少。”
“太好了!谢谢你!”崔成贤的笑容更加灿烂了。这时,上课铃声再次响起,他连忙说:“那先不打扰你了,回见!”然后快步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这一个小小的插曲,让银珠感觉到自己正在以一种平稳而自然的方式,逐渐融入这个新的集体和环境之中。她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独行侠”,开始有了学业上的初步联系。
下午没有安排必修课,银珠计划去图书馆查阅一些姜教授在课上提到的延伸阅读文献,进一步深化理解。她刚走出教学楼,正沿着林荫道往图书馆方向走去,就听到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银珠!等等我!”
银珠回头,看到李米妮正小跑着追上来,额头上带着细密的汗珠,脸上挂着爽朗的笑容。
“银珠!第一天上课感觉怎么样?还适应吗?”李米妮跑到她身边,关切地上下打量着她,语气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