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后赛,不会有那么多空位给你。你要习惯在干扰下完成终结。”
这个夏天,没有海滩,没有头条,只有日复一日的汗水、枯燥的基本功和父亲那些听起来拗口但无比实用的“科学理论”。李特的皮肤被晒成了更深的古铜色,身上的肌肉线条愈发清晰,不是那种夸张的块状,而是流线型中蕴含着爆炸力的精悍。
就在李特沉浸于自我提升时,一个预料之中却又让人怅然的消息传来了:雷吉·米勒,正式宣布退役。
没有盛大的巡回告别,只是在康塞科球馆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米勒穿着简单的西装,平静地讲述了自己18年职业生涯的起伏,感谢了球队、队友和球迷。当他说出“是时候说再见了”时,台下许多记者,甚至一些常年跟队的老摄影师,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李特坐在电视机前,看完了全程。他心里有些堵。那个在训练场上永远最早到、最晚走,在更衣室里沉默却无比可靠,在球场上能用一记记三分杀死比赛的老家伙,真的要离开了。
几天后,李特接到了米勒的电话,邀请他去家里坐坐。
两人坐在后院的露台上,面前的桌上放着两杯冰茶。夕阳西下,把天空染成了温暖的橙色。
“训练得怎么样?”米勒喝了口茶,问道。
“快被我爸练散架了。”李特苦笑一下,“他说我进攻手段还是太糙。”
“李教授是对的。”米勒点点头,“你的天花板,很高。但需要更多的打磨。”
沉默了一会儿,米勒看着远方的夕阳,缓缓开口:“我打了18年,最后能戴着那枚戒指离开,没有遗憾了。”他转过头,目光平静而深邃地看着李特,“李,那枚戒指,有你一大半的功劳。没有你在2004赛季东决的发挥,没有你一直以来在防守端干那些脏活累活,牵制对方的外线箭头,我们过不了那些关。”
李特张了张嘴,想说什么,米勒摆了摆手,打断了他。
“听着,孩子。我属于这里,印第安纳就是我的全部。但你不一样。”米勒的声音很诚恳,“我从你身上看到的,不只是篮球。我看到了一种…更大的可能性。印第安纳很好,这里安静,纯粹,适合成长。但它可能已经装不下你的未来了。”
李特心里一震,抬起头,对上米勒的目光。
“你应该走出去。”米勒带着一种前辈的洞察和决绝,“去一个更大的舞台,去承担更大的责任,去迎接更大的挑战。你的篮球,你的一切,都需要更广阔的空间。别被所谓的忠诚束缚,NbA是生意,你的人生要抓住机会,像你在球场上抓住那些空位三分一样,果断一点。”
米勒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李特心里最后一把锁。父亲的分析是理性的数据,托马斯的邀请是充满诱惑的远景,而米勒——这个他无比尊重、亦师亦友的老将——的这番话,是带着温度和理解的推动。
他看着米勒,这个即将告别赛场的老兵,眼神里没有挽留,只有祝福和期望。
“雷吉,我…”
“不用现在回答我。”米勒笑了笑,拿起茶杯,“记住我的话就行。无论你去哪里,打出你该死的篮球,别给我丢脸。”
夕阳彻底沉入了地平线,夜幕开始降临。李特坐在那里,感觉心里某些纠结的东西,正在慢慢沉淀,变得清晰。夏天的轨迹,似乎正指向一个明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