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引:**凤印在手政令通,科举水利并农工。天工秘术暗中展,皇后贤名四海同。
**内容:**
承熙七年的春天,似乎因中宫有了新主而格外明媚。苏璃正式成为皇后,入住修缮一新的凤仪宫(她保留了清晖阁作为日常起居和处理私密事务之所),手握凤印,名正言顺地开始参与朝政。她不再仅仅是云承睿背后的谋士,而是走到了台前,以皇后的身份,协助皇帝推行一系列旨在富国强民的改革。
**一、科举改良,广纳寒门**
首次以皇后身份参与议政,苏璃便将目光投向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此时的科举,虽有其进步性,但弊端亦显。考试内容过于侧重诗赋帖经,与实际政务脱节;取士多看重门第与名望,寒门学子晋升艰难;且各地学额分配不均,边远州郡人才难出。
在苏璃的建议下,云承睿下旨对科举进行改良:
1.**增设“时务策”比重**:降低诗赋在录取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幅提高针对国情、吏治、民生、经济等现实问题的策论考核权重,选拔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干才。
2.**推行“糊名誊录”法**:考生试卷由专人誊抄,隐去姓名籍贯,最大限度地减少阅卷官因考生出身、门第而产生的偏见,保证相对公平。
3.**调整学额分配**:向文化相对落后的边远州郡倾斜一定学额,并鼓励地方兴办官学,为更多寒门子弟提供读书晋升的机会。
此令一出,天下震动。尤其是那些依靠诗赋家学和门第背景的世家子弟及部分守旧官员,对此颇有微词,认为此举“有辱斯文”、“重术轻道”。然而,广大寒门学子却欢欣鼓舞,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蒲忌植等人虽暗中不满,但在“为国选才”的大义名分和皇帝、皇后的共同坚持下,也难以公然反对。改良后的首次春闱,便选拔出了数名出身寒微却见识不凡的进士,证明了新法的成效,苏皇后“慧眼识才”、“心系寒士”的美名开始流传。
**二、兴修水利,根治河患**
吸取了去年漕运危机的教训,苏璃深知水利是农业命脉,也是保障漕运畅通的关键。她借助云承睿的绝对信任,推动了一项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计划。
***重点整治黄河与运河节点**:投入巨资,采用赵铭等人总结的新式疏浚法和加固堤坝技术,对黄河几处险要河段和运河的关键淤塞点进行彻底治理,建立定期维护机制。
***推广地方小型水利**:诏令各州县,因地制宜,兴修陂塘、水渠、堰闸等小型水利设施,并由朝廷给予部分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以增强地方抗旱防涝能力。
这些工程浩大,耗费不菲,初期遭到了户部(蒲党势力范围)以“国库空虚”为由的拖延。苏璃便与云承睿商议,一方面动用部分内帑(皇帝私库)作为启动资金,另一方面下令严查户部历年账目,揪出几个贪墨钱粮的胥吏以儆效尤,并改组了工程款项的拨付流程,由皇帝直接信任的能臣与将作监共同监管。雷厉风行之下,工程得以顺利推进。随着河道通畅,漕运效率大增,沿岸农田灌溉得到保障,百姓受益,苏皇后“心系民生”的形象愈发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