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智囊里的管理学 > 第18章 上智之一《见大》17 徐阶

第18章 上智之一《见大》17 徐阶(1 / 2)

徐阶:能认错、不较真,才是真格局

徐阶从翰林院派去浙江当督学的时候,还不到三十岁。有个考生在文章里用了“颜苦孔之卓”这句话,徐阶没见过,觉得是瞎编的,就在卷上批了“杜撰”两个字,把这考生归到了四等。

这考生等着受罚时,拿着卷子去找徐阶,很客气地说:“大人您指出我的问题,本来没毛病,但‘苦孔之卓’这句话其实出自扬雄的《法言》,真不是我瞎编的。”徐阶一听,立马站起来说:“我是运气好,年纪轻轻就当上官,其实学问还不够,今天真是受教了!”说着就把这考生的等级改成了一等。

这事传开后,大家都特别佩服他——这么大的雅量,一点没丢督学的威信!

冯梦龙点评:度量不同,层次天差地别。

敢坦然认错、不硬撑面子,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徐阶后来能当名相的器量。听说万历初年有个考生,写“怨慕章”这个题目时,用了“为舜也父者,为舜也母者”这句话,督学觉得不通,把他归到四等,还批了“不通”。

这考生解释说这句话的文法出自《檀弓》,结果那督学居然大怒:“就你读过《檀弓》是吧!”直接把考生降到了五等。人和人的度量差距,简直比千里还远!

宋朝太祖赵匡胤曾因为一件事对周翰发火,想杖打他。周翰说:“我在天下有才名,挨板子太不体面了。”太祖就没罚他。(边批:周翰胆子真大,换了不是圣明的君主可容不下他。)自古以来,真正的圣主和名臣,从来不会耍性子、不认错。

还有人说徐阶在浙江当督学的时候,有两个考生为了“贡生”的名额争得面红耳赤,在大堂下吵吵嚷嚷,徐阶却照样淡定地看卷子,没受影响。后来又有两个考生互相推让贡生名额,也在大堂下争执,徐阶还是像没听见一样阅卷。

过了一会儿,他把这几人叫过来说:“我不想让你们争,也没法逼你们让,你们没读过考试的规矩条文吗?就算是我,也得按规矩来,做不了主。你们照着规矩办就行。”从此,无论是争还是让的声音都没了。徐阶这种顾全大局的处事方式,都跟这类事一样通透。

【管理智慧】

一、徐阶“认错不硬刚”:不是怂,是顶级的“格局和清醒”

徐阶没因为自己是“督学”就摆架子,被指出错了反而立马认错,核心是他拎得清“对错”比“面子”重要。这种处事逻辑放到现在的职场、管理中,简直是“高情商模板”:

1.不把“身份”当“挡箭牌”:他明明是上级,却没说“我是督学还能错?”,反而承认“我学问不够”——就像现在的领导,不会因为自己是“老板\/总监”就死不认错,反而能坦诚“这个地方我考虑不周,你说得对”;

2.把“被打脸”变成“学东西”:没觉得士子让自己难堪,反而觉得“多亏你教我”——就像现在的同事,被指出工作漏洞时,不会恼羞成怒,反而说“谢谢你提醒,我之前没注意到,现在改正好了”;

3.认错不敷衍,用行动补错:不是只说“我错了”,还当场把文章改成一等,给士子正名——就像现在的管理者,批错下属后,不仅道歉,还会帮下属纠正结果(比如把误判的方案重新评估),不让对方受委屈。

二、评注“对比见格局”:有人死不认错丢体面,徐阶认错更显威重

评注里冯梦龙举了个反例:万历初年有个士子写“怨慕章”,用了“为舜也父者,为舜也母者”,文宗(督学)没见过这话,就批“不通”,把文章归为四等。士子解释“这话出自《檀弓》”,文宗反而大怒:“就你读过《檀弓》?!”还把文章改成了五等(比四等还低)。

同样是被指出错,徐阶和这位文宗的差距,简直是“云泥之别”:

徐阶“认错→补错→赢尊重”,文宗“嘴硬→打压→显小气”;

徐阶知道“威严不是靠‘不认错’撑的”,文宗以为“硬撑就能保面子”。

就像评注说的“人之度量相越,何啻千里”——格局大的人,认错是加分项;格局小的人,嘴硬是减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