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棘手的是,一些旧派官员在朝堂上借机发难。
“陛下!驿传乃国之重器,岂能与民牟利?设立邮政,实乃本末倒置!”
“地方驿站自有其运行之道,骤然更张,必生混乱!如今各地驿站已是怨声载道,还请陛下明察,暂停此令!”
面对重重阻力,徐承烈勃然大怒,却也知道光靠强压难以奏效。他与林川、沈万三、王贞仪再次商议。
“地方阳奉阴违,根源在于利益。”沈万三一针见血,“需得让驿站的人看到,跟着新制度走,比跟着旧主子更有前途。”
“邮政欲立,必先取信于民。”王贞仪道,“可规定《邮政章程》,明确保障通信秘密,违者重处。同时,邮政资费需公开透明,且略低于民间信局,以吸引客源。”
“技术亦可助力。”林川沉吟道,“格物院可曾研究过信鸽、灯塔传讯之类?虽不能完全替代驿马,但或可在特定线路上作为补充,加快信息传递。”
策略既定,多方并举。
驿传总司宣布,首批完成改制、效率提升显着的驿站,所有驿卒饷银翻倍,驿丞优先擢升。并派出第二批更为精干的巡察使,这些人不仅懂管理,更携带有格物院改良的计时钟、里程记录仪等工具,使得效率考核无法作假。同时,暗中调查地方官员干预驿站的证据,抓了几个典型,从严惩处,以儆效尤。
大明邮政则颁布了详细的《邮政律》,明确规定“私拆信件与窃盗同罪”,并公开资费标准,确实比民间信局低廉一成。同时,利用逐渐成型的南北直道网络,开辟“邮政快道”,承诺时限,超时赔偿。
格物院则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沿海一些岛屿试点建立了简易的灯塔信号系统,用于传递简单的预置信号(如商船到港、天气预警等)。
改革在艰难的破冰中缓慢推进。一些驿站在重赏之下开始尝试配合,邮政也凭借低廉的价格和朝廷的信誉逐渐吸引了一些小商贩和普通百姓的尝试。虽然距离高效畅通的目标还很遥远,但僵局毕竟开始松动。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驿路之上的烽烟并未熄灭。旧势力绝不会轻易放弃对信息通道的控制权。一场围绕信息传递速度与准确性的无声战争,将直接关系到这个庞大帝国未来的反应速度与统治效率。每一份迟到的公文,每一封被拦截的消息,都可能成为致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