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铮连续颠了五次锅,动作越来越稳。第六次时,锅体刚抬起一半,机械手突然抖动了一下。
怎么了?陈砚舟问。
没事。许铮调整姿势,可能是刚才吃得还不够。
阿阮忽然开口:你吃的那颗汤圆,磁石含量只能维持十五分钟。
陈砚舟立即转身,揭开锅盖。剩下的汤圆仍在水中打着转。
再来三个。他说。
许铮接过新煮的汤圆,一口一个吞下。咽到最后一个时,喉结动了动,像是强忍住一阵麻痹感。
二十秒后,机械手发出一声轻鸣,屏幕显示校准完成。
这次能维持多久?阿阮问。
看它的心情。陈砚舟往锅里倒油,反正我这儿汤圆管够。
阿阮没有笑。她合上本子塞进袖口,目光落在陈砚舟的手上。
这个人明明只是个厨师,可他做的事,已经超越了厨房的界限。
许铮重新站定,双手握锅。这一次,他运用巧劲,锅底离火三寸,油花翻涌成一朵金莲。
陈砚舟开始切葱花,刀落得飞快。
阿阮走近灶台,伸手触摸汤圆锅的外壁。
水温多少?她问。
八十五度。陈砚舟头也不抬。
为什么不用沸水?
磁石怕高热。他说,超过九十度会消磁。
阿阮记下这个数据。
许铮又颠了十下锅,动作流畅自如。他额头沁出汗水,但双手稳如磐石。
可以了。陈砚舟说,今天到此为止。
许铮放下锅,坐到角落的小凳上。他脱下机械手的外层护壳,检查连接口。一切正常。
阿阮走过去,蹲在他面前。
你感觉怎么样?
像换了一双新手的。许铮试着张合手指,不卡顿,不发烫,反应灵敏。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阿阮压低声音,你的神经系统正在适应一种新的能量输入方式。而提供这种能量的,仅仅是一顿饭。
许铮似懂非懂。
陈砚舟端来一碗热粥,放在他身旁。
喝点东西。他说。
阿阮站起身,走到料理台前。她拿起刚才煮汤圆的锅,仔细观察内壁残留的水渍。
有一圈淡淡的灰痕,呈环状分布。
她掏出放大镜,凑近细看。
灰痕边缘有细微的裂纹,排列方式宛如某种编码。
她呼吸一滞。
这不是普通的石墨残留。
这是信息的载体。
她猛地抬头看向陈砚舟,对方正在洗锅,动作自然从容。
但阿阮知道,有些事情不太对劲。
这个厨师不仅能用食物影响机器,他很可能......还在用食物传递数据。
许铮喝完粥,放下碗。他活动着手臂,忽然发现一个问题。
明天还能吃汤圆吗?
陈砚舟拧干抹布:只要你还想练习颠勺。
那我要天天吃。许铮说。
阿阮站在原地,手中仍握着放大镜。她的目光在锅、陈砚舟和许铮之间来回移动。
最后,她轻声问道:陈砚舟,你爷爷那个镇灶宝,还有多少?
陈砚舟停下动作,抬头看她。
最后一块。他说,刚才已经用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