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蒋凯申官邸,憩庐。
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五日的清晨,天色灰蒙,寒气侵骨。
南京城内外,远方的炮声已是连日不绝,如同为这座千年古都敲响的沉闷丧钟。
随着上海战局急剧恶化,国民政府已于上月二十日正式宣布迁都重庆,军事委员会主体亦迁至武汉,以期避开日军锋芒,依托华中广阔腹地,重整旗鼓,持久抗战。
然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凯申并未即刻西行。
他深知首都的象征意义与政治分量,在部署完武汉行营事宜后,仍数次乘专机返回南京,亲自督导防御部署。
12月3日,因为收到饶国化在广德击毙日军第十八师团长牛岛贞雄的消息,蒋凯申再次返回南京,罢免了唐式尊,并任命饶国化为第二十一军的代理军长。
然后,昨日亲自巡视复廓阵地,对卫戍司令长官唐智生面授机宜,重申“固守待援”之决心,言辞间虽不乏勉励,却也透露出对国际调停仍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期待。
毕竟自开战以来,在正面战场上,国军除了战败和撤退,几乎没有一个好消息。
如今持续数月的溃败,几乎磨灭了所有乐观。
这也愈发加深了蒋凯申内心深处“军事手段难以抗衡日本”的认知。
既然战场不可为,则必寻政治解决之途。
击毙牛岛贞雄,让他看到了一丝以战求和的曙光,但还远远不够。
而今日清晨,一份来自秣陵关前线的加急捷报,宛如一道刺破阴沉天幕的亮光,骤然送达憩庐,让连日来被败退阴影笼罩的指挥部,陡然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当陈轩变身的狸花猫潜入会议室,确认的电报也一同抵达,还有加速送来的谷寿夫的尸体和军刀。
室内将星云集,空气凝重依旧,却隐隐涌动着一股久违的亢奋。
炭火噼啪,驱不散深重的寒意,也压不住此刻的躁动。
蒋凯申一身戎装,立于巨幅作战地图前,手中紧攥电文。
数月来因战事不利而晦暗的面容,此刻激动得微微泛红,眼中重现锐利光芒,连日疲惫仿佛一扫而空。
“好!极好!耀武不负厚望!第五十一师打出了国军的威风!”
他猝然转身,声调因激动而显高昂,用力挥动手中电文,似欲借此驱散所有阴郁。
“诸位!秣陵关大捷!王耀武部不仅重挫敌锋,更阵斩倭酋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此乃抗战以来前所未有之胜绩!足显我革命军人之忠勇,足寒日寇之肝胆!”
就在他讲话的同时,一名侍从官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托盘进入会议室,上面放置的,正是那把菊花纹饰的将官刀,以及经过初步处理的谷寿夫的首级。
实物佐证的出现,引起了在场将领们一阵低低的惊呼和骚动,最后一丝疑虑也被彻底打消。
“即刻!”
蒋凯申目光如炬,扫视全场,声音斩钉截铁。
“以军事委员会名义,将此捷报通电全国!需大书特书,昭告前线将士:倭寇非不可战胜!告我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绝不屈服!示国际社会:我中华有血战到底之决心!”
他略作停顿,声调愈发沉厚,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