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飞涨,趁火打劫者时有发生,维持秩序的军警疲于奔命,绝望与无序的气息如同实质般笼罩着这座千年古都,丝毫不见一国首府应有的秩序与气度。
陈轩冷眼掠过这末世般的景象,心中对某些人的评价降至冰点。
他身形几个闪烁,避开主要街道,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抵达了一处相对安静的寓所——这是他之前利用变身术与少量金钱,以一位低调学者的身份租下的安全屋之一。
早在奔赴南京之前,陈轩对于拯救这座危城已有过深思熟虑。
一路行来,广德川军的悲壮坚守,普通士兵面对强敌时爆发出的惊人勇气,都深深震撼了他。
这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残酷而真实的事实:中国军队,从不缺敢死之士,不缺浴血之心。
在装备窳劣、补给匮乏、甚至赤脚草鞋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能用血肉之躯硬抗日军的钢铁洪流,打出可歌可泣的战绩。
俗话说,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
为保家卫国,中国军人从不吝惜生命。
然而,问题的核心往往不在士兵,而在于庙堂之上,在于指挥系统。
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
高层一个错误的决策,就足以让万千忠勇将士的鲜血白白流淌。
现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智生,在陈轩看来,绝非守卫南京的合适人选。
首先,唐与蒋早年多有龃龉,虽表面和解,但彼此缺乏根本的信任,关键时刻难保不互相猜忌,贻误战机。
其次,唐已下野多年,远离一线战阵,其军事理念与指挥能力是否还能应对如此复杂残酷的现代化城市保卫战,着实令人存疑。
最后,唐本人身体欠佳,精力能否支撑如此高强度、高压力的指挥工作,亦是未知数。
首都保卫战,非同儿戏,岂能因一人主动请缨便草率决定?
纵观当时现役将领中,无论从资历、能力、威望还是身体状况考量,合适者大有人在。
张发魁,顾祝桐,陈德,罗桌英……
即便职级稍有差异,然事急从权,战时任命岂能拘泥于常理?
一纸委任状,一柄“尚方宝剑”足矣。
这些久经战阵的一线指挥官,哪一个不比一位久疏战阵的“寓公”更能震慑住孙元量、宋希廉、贵永轻这些骄兵悍将?更能有效整合各方力量?
经过缜密的分析与权衡,陈轩认为,张发魁将军或许是此刻最合适的人选。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波澜壮阔中,张发魁将军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留下了深刻印记。
他并非简单的武夫,其军事思想融汇中西,既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士兵训练与士气,也极其看重情报工作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淞沪会战期间,张发魁临危受命,出任右翼军总司令,镇守浦东。
他指挥若定,多次击退日军进攻,甚至组织炮击了日军旗舰“出云号”,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
在战局最危急时刻,他喊出的“尽最后一分力,流最后一滴血”的口号,曾激励无数将士浴血奋战。
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党内许多对红党抱有极深成见甚至积极迫害的同僚,张发魁的态度更为开明和中立,其考量更多是基于民族大义与国家利益,而非狭隘的党派之争。
这是一位真正心怀家国、具备战略眼光的将领。
“就是他了。”
陈轩目光锐利,心中已然定计。
别天神幻术卡的倒计时仍在无情跳动,他必须立刻行动,找到张发魁将军,在这最后的窗口期内,为绝望的南京,扭转那看似注定的命运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