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易阳当机立断:“先撤!碎片已经到手,此地不宜久留。”
当越野车重新驶入主路,邵易阳看着窗外倒退的沙丘,心里清楚,这次发现绝不会这么简单。那块银色碎片,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必然会激起更大的涟漪。
而远在海城的吴昊,正看着天蛾解析的碎片数据,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他知道,罗布泊的秘密才刚刚揭开一角,而围绕这些外星残骸的博弈,才正要开始。
秘密基地的无菌实验室里,那块罗布泊带回的银色碎片被固定在精密仪器上。激光扫描仪在碎片表面游走,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天蛾的数据库中,屏幕上逐渐浮现出一组复杂的分子结构模型。
“确认含37%钛、29%镍,其余为卡尔文明特有的‘星尘合金’,”天蛾的电子音在意识中响起,“该合金具备强抗辐射性与自我修复能力,修复原理基于纳米机器人的自主重组技术。”
吴昊盯着模型中那些不断运动的纳米级粒子,突然眼前一亮:“如果能逆向出纳米修复技术,我们的机器人外壳就能实现战场自修复!”
“当前逆向工程等级不足,需更多样本才能解析核心原理。”天蛾的数据流转向碎片的能量残留,“但检测到与可控核聚变相关的能量特征,碎片曾是聚变反应堆的防护层部件。”
可控核聚变!这四个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吴昊的思路。他立刻调出天蛾中关于核聚变的基础资料——这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清洁能源,也是鸾鸟空天载机平台的核心动力,其难点在于如何约束上亿度的等离子体,而这块碎片的防护层技术,或许就是破局的关键。
“天蛾,能不能通过碎片的防护层原理,反推约束磁场的优化方案?”
“正在推演……”数据流高速运转,屏幕上的磁场模型不断变形、重组,最终定格在一个螺旋状的三维结构上,“优化后的托卡马克装置磁场强度提升40%,能量损耗降低至15%,达到可控核聚变的最低启动阈值。”
吴昊的心脏狂跳起来。这意味着,他们离真正的可控核聚变,又近了一步。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围绕这个磁场模型展开实验。虽然基地的设备还无法制造出星尘合金,但天蛾提出了替代方案——用地球现有的铌钛合金结合碳纤维,模拟出类似的磁场约束效果。
当第一台小型聚变实验装置启动时,实验室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离子体在磁场中形成一道稳定的环状光带,温度缓慢攀升至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到了惊人的30秒——这远超当前世界的最高纪录。
“成功了!”负责能源项目的工程师激动得声音发抖,“按这个数据,只要放大装置规模,持续供电不是问题!”
吴昊却很冷静,他知道,这只是基础原理的验证,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能感觉到,一扇新的大门正在打开——有了可控核聚变,机器人的能源问题将彻底解决,空天飞机的续航不再是难题,甚至整个地球的能源格局都可能被改写。
消息传到张教授那里,老人连夜赶到基地。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等离子体数据,他抹了把眼睛:“昊子,这可是能改变世界的技术啊!一定要守住,绝不能落到外人手里。”
吴昊重重点头。我已经将所有数据加密存档,只对核心团队开放,同时启动了“核聚变材料替代计划”,目标是在不依赖星尘合金的情况下,实现装置的稳定运行。
深夜,吴昊站在实验装置前,看着那道蓝色的等离子体光带,像握着一片缩小的星辰。意识中,天蛾的声音带着一丝罕见的温度:“卡尔文明的可控核聚变技术,曾支撑他们跨越三个星系。或许,地球文明的星辰大海,也将由此启程。”
吴昊微微一笑,指尖轻轻触碰实验室的玻璃罩,仿佛能触碰到那来自星际的智慧与希望。他知道,前路依旧漫长,但每一步的突破,都在让梦想变得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