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多轴协同技术落地,机器人集群初显威
秘密基地的地下测试场里,五台“开拓者四号”机器人呈菱形编队,正进行复杂地形协同演练。李师傅眯眼盯着监控屏幕,看着机器人在模拟雷区中交替掩护、精准开辟通道,铁屑般的胡茬微微颤动:“这铁家伙跟通了人性似的,配合比穿一条裤子的老战友还默契!”
吴昊的目光落在中央控制台滚动的数据流上,指尖在触控屏上轻点:“天蛾,把集群通信延迟再压10毫秒,注意三号机的避障优先级,给殿后的五号机留足反应时间。”
这是他们攻坚三个月的“多轴协同控制技术”——让多台机器人像蜂群般通过实时数据共享动态调整战术,既能单打独斗灵活穿插,又能抱团攻坚形成合力。此前单台机器人虽灵活如猎豹,但面对密布的火力点与复杂地形时难免势单力薄,而集群作战能将效能呈几何级放大。
“已优化分布式算法,通信延迟降至8毫秒,各单元动态优先级调整完成。”天蛾的电子音在意识中响起,测试场的三维模型里,代表机器人的光点骤然活了过来,在障碍物间穿梭时自动保持着微妙的安全距离,遇突发情况时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着,瞬间重组出防御阵型。
演练进入高潮:模拟“敌方火力点”突然激活,最前方的一号机如被按下暂停键般瞬间停滞,二号、三号机立刻向两侧迂回,机械臂“咔嗒”展开合金护盾,四号、五号机则借着掩护从侧后方突进,高能切割器精准“摧毁”目标。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从遇袭到反击仅用12秒,比单兵作战效率提升300%。
“这要是用到边境巡逻,别说小股渗透,就是原始森林里搜捕都不在话下!”赶来观摩的军工研究院王主任猛地站起身,手指点着屏幕上的协同轨迹,“你们解决了集群作战的死结——怎么让机器‘懂’配合,而不是瞎扎堆凑数!”
吴昊笑了笑,调出更复杂的模拟场景:“王主任再看这个。”画面里,十台机器人突然遭遇强电磁“干扰”,集群通信瞬间中断,但它们并未陷入混乱,而是像被打散的雁群般,立刻以三台为单位组成小集群继续推进,等干扰消失的刹那,又迅速重组为完整编队,连位置误差都控制在0.5米内。
“断网还能自己组队?”王主任眼睛瞪得溜圆,镜片后的目光里满是震撼,“这技术……领先国际至少五年!”
其实这得益于天蛾的“蜂群作战基因”——作为曾指挥千万级星际战机的中枢,它对集群协同的理解刻在核心代码里。吴昊只是让它结合地球战场环境做了本土化适配,就碰撞出惊人的化学反应。
测试结束后,王主任攥着吴昊的手不放:“吴总,这技术我们要定了!多少钱,多少人,尽管开口,军方全力支持!”
吴昊望着测试场上自动归位的机器人,它们的金属外壳在冷光灯下泛着寒光,却透着一股令人安心的力量。他知道,这些钢铁集群不仅是武器,更是守护的屏障——当危险来临时,冲在最前面的可以是机器,而把生的希望留给身后的人。
离开基地时,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吴昊望着晨雾中的矿区轮廓,仿佛看到未来战场上,无数这样的钢铁集群在雪山、丛林、荒漠中巡逻,用精准的协同守护着每一寸土地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