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徒步记录者 > 第378章 铜陵,一枚古铜与一片江洲的千年对话2

第378章 铜陵,一枚古铜与一片江洲的千年对话2(1 / 1)

第五层次:山峦叠翠,城市绿肺与佛教禅林

在江洲湿地与工业遗存之外,铜陵的市域范围内,还点缀着一些清幽的山林,提供了登高望远与寻幽访古的好去处。

·凤凰山:牡丹之乡与相思古树:我探访了凤凰山风景区。这里不仅是着名的“凤丹”(牡丹的一种)之乡,每逢春季,牡丹盛开,富丽堂皇;更拥有“安徽最美古树”——一株依偎相伴的相思树与银杏树,它们跨越树种,共生共长,成就了一段自然奇观与爱情象征的佳话。山中的金牛洞古采矿遗址更将自然风光与青铜文化紧密相连。

·浮山:火山奇观与人文圣山:我远赴枞阳县的浮山(现属铜陵管辖)。这是一座沉睡的白垩纪古火山,被誉为“中国第一文山”。其地质构造独特,摩崖石刻琳琅满目,自唐宋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踪迹。同时,它也是佛教禅宗的重要祖庭之一。攀登浮山,既是在观赏一座地质公园,也是在阅读一部厚重的文化史书。

山水文化总结:凤凰山与浮山,一北一南,一个以植物奇观和青铜文化点缀,一个以地质遗迹和人文积淀着称,共同丰富了铜陵的自然资源与文化旅游内涵。

第六层次:艺术乡建与非遗匠心

铜陵的活力,也体现在乡村的振兴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中。

·犁桥村:艺术唤醒的田园梦:我走进了名声在外的义安区犁桥村。这个曾经的普通水乡村落,通过引入“艺术乡建”的理念,变成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田园艺术馆”。墙绘、雕塑、装置艺术与水乡风光完美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艺术家。这里展现的是铜陵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乡村发展路径的另一种富有创见的探索。

·铜陵青铜工艺:千年技艺的当代传承:在铜陵的工艺品店和博物馆,我欣赏了精美的铜工艺品。从仿制商周青铜器到富有现代设计感的铜制艺术品,这门因铜而生的古老技艺,在今天依然焕发着生机,是“铜都”身份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延伸。

创新与传承总结:犁桥村的艺术实践和铜工艺的持续发展,展现了铜陵这座传统工业城市充满活力、敢于创新的另一面,以及其对自身文化根脉的坚守。

市井再探:码头文化与早餐风味

铜陵的市井生活,带着浓浓的江湖气息与地域特色。

·长江路与淮河路:老城区的商业脉搏:我穿梭于长江路、淮河路等老城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人流如织,充满了热闹的市井气息,是观察铜陵人日常生活状态的窗口。

·码头文化的早餐印记:作为港口城市,铜陵的早餐也带着码头工人需要的扎实与能量。除了常见早点,炒面皮、牛肉面等口味相对浓郁、能提供充足碳水的食物颇受欢迎,体现了饮食文化与历史身份的关联。

风味深化:江岸与田野的馈赠

铜陵的味道地图,在其下辖的区县中还有更多细节。

·枞阳萝卜:枞阳县(现属铜陵)出产的萝卜,以其皮薄肉嫩、汁多味甜而闻名,是当地的地理标志产品。

·江蟹与湖鲜:除了江鱼,秋季的江蟹也颇为肥美。同时,境内湖泊水库出产的各类湖鲜,也为铜陵的餐桌增添了多样的选择。

记录者最终结语:刚柔并济,一座城市的完美平衡

徒步铜陵愈久,愈能体会其“刚柔并济”的独特城市气质。

它的“刚”,是青铜的坚硬,是三千年前金牛洞里的开采意志,是铜官山上几代矿工的奋斗脊梁,是现代工业城市的坚实基础。

它的“柔”,是长江的浩渺,是淡水豚保护区里江豚的微笑,是天井湖的波光与井水,是大通古镇的老街时光,是凤凰山牡丹的娇艳与相思树的缠绵。

铜陵,成功地在工业与生态、历史与当代、坚硬与柔软之间,找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平衡。它不回避自己作为工矿城市的过往,并将其转化为独特的文化资产;它更全力以赴地拥抱绿色,成为长江沿岸的一颗生态明珠。

从池州的纯粹自然与佛教氛围,到铜陵的产城融合与生态转型,记录者的旅程见证了皖江城市多样的发展路径。铜陵,这座以铜为名的城市,最终用它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部超越金属本身、关于传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青铜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