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安阳,是神圣的、源头的,充满了文明的重量与文字的魔力。楚凡决定,在这最后的一站,他要暂时放下朝圣者的心态,像一个归家的游子,融入这座古城的日常,去品味它作为一座“生活之城”的最后滋味。
6.清晨的“扁粉菜”与市井烟火
楚凡循着香味,走进一家人头攒动的早餐店,点了一碗扁粉菜。滚烫的高汤,爽滑的粉条,入味的血块,再配上一个炸得金黄的油饼,一口下去,浑身舒坦。同桌的一位老大爷看他吃得香甜,用浓重的安阳话说:
“小伙子,外地来的吧?吃了俺安阳的扁粉菜,才算没白来!这东西,养人,实在,跟俺们安阳人一样。”
7.仓巷街:老街的新生与坚守
他信步走入老城的仓巷街。青石板路,古朴民居,一些老字号的手工作坊依旧在此经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仿佛从历史深处传来。同时,一些年轻的文创店铺、咖啡馆也悄然入驻,为老街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位做传统剪纸的老艺人,一边剪着一个“福”字,一边对楚凡说:“我在这条街剪了一辈子。以前剪窗花,现在也剪甲骨文。老玩意儿,得用新法子传下去。”
8.洹水边的沉思
午后,他再次来到洹水边,这条见证了殷商兴衰的河流,如今平静地流淌着。河边公园里,老人们在下棋,母亲推着婴儿车散步,一切都显得安宁而美好。
他坐在河边的长椅上,看着静静的河水,想起了殷墟的甲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浩瀚的典籍,文峰塔下的风筝,以及那碗滚烫的扁粉菜。所有文明的宏大,最终都落归于这寻常的、安宁的市井生活。这或许,正是三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龟甲上刻下“安”字时,最朴素的愿望。
9.最后的晚餐:皮渣与血糕
临行前的晚餐,他尝试了更地道的安阳小吃——煎皮渣和炸血糕。这些用粉条、猪血等制作的特色食物,味道独特,是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的味觉记忆。
餐馆老板说:“这些东西,上不了大席面,但是咱老百姓自己的味道。你走了,可能会想念。”
10.最后的凝望:月光文峰塔
夜晚,他最后一次来到文峰塔下。清冷的月光洒在古老的塔身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他绕着塔基走了一圈,用手掌轻轻贴了一下那被无数人抚摸过的、温润的塔砖。
这一刻,没有感慨万千,内心反而是一片经历过千山万水后的澄澈与平静。
当楚凡背起行囊,准备踏上归途时,他发现安阳的形象已刻入灵魂:
·它是一片惊天下的甲骨,是文明破晓的微光。
·它是一碗滚烫的扁粉菜,是寻常巷陌的暖意。
·它是一座千年守望的文峰塔,是古城不变的坐标。
·它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洹水,是时间本身的象征。
·它更是一个刻在骨头上的“安”字,是所有旅程的终点,也是所有生活的起点。
他站在安阳站的月台上,回望这座古城。他的背包里,装着一块从洹河边捡来的鹅卵石,一包道口烧鸡,和一本盖满了沿途邮戳、写满了笔记的笔记本。
列车缓缓启动,中原大地在车窗外向后飞驰。楚凡知道,他的徒步中国之旅,在安阳这个文明的起点,找到了一个圆满的终点。他走过了万里路,最终是为了读懂一个个如“安”字般,凝结着先民智慧与期盼的符号,是为了理解脚下这片土地为何能成为“家”与“国”。
他的脚步停下了,但他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故事,于此暂告段落;而生活与成长,永无止境。
在安阳的最后一个清晨,楚凡醒来时,心中没有离别的伤感,只有一种充盈的平静。他仔细地整理行装,动作缓慢,仿佛在进行一个郑重的仪式。
11.最后的仪式:一碗扁粉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