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处·匠心合伙人”生态的构想虽好,但真正的考验在于第一次协同作战。机会很快到来——一位长期支持“归处”的老客人,希望在此为其父母举办一场独具唐风雅韵的金婚纪念宴。这不仅是一场宴会,更是对“归处”整合能力和文化表达的一次全面检验。
“织金婚”项目启动
苏青瓷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将其定为“匠心合伙人”计划的首个落地项目,内部命名为“织金婚”。她迅速组建了项目核心组,自己担任总协调,唐乐知负责创意策划与客户沟通,秦望舒担任文化顾问,并首次正式邀请了小军、周雯、老陈夫妇作为外部合伙人参与。
项目启动会上,气氛既兴奋又带着些许紧张。这是这些习惯于独立创作的匠人们,第一次以“合伙人”的身份,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协作。
老客人王先生夫妇的要求朴素而深情:不求奢华,但求雅致温馨,要能体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岁月沉淀感,并希望能融入一些他们个人爱情的印记(如定情诗、共同喜欢的颜色)。
创意的碰撞
唐乐知首先展示了初步的策划案:以“同心”为主题,贯穿始终。场地选定在“归处”最具私密性的“竹里馆”庭院。
秦望舒从《诗经》和唐代婚姻礼俗中提取元素,建议仪式环节可借鉴“却扇”、“合卺”等古礼的意境,进行简约优美的现代转译。
“色调上,”苏青瓷补充,“避免大红大紫,我们可以用老陈的‘月白釉’为基调,象征岁月的宁静与纯洁,辅以周雯老师剪纸中常用的、饱和度较低的朱磦与石青,点缀喜庆。”
这时,一直沉默的小军开了口,他拿出一个用泥巴快速捏出的草稿——一对抽象化的、携手相依的老夫妇轮廓,线条圆润温暖。“也许……可以用这个做主体雕塑?放在庭院入口。”
周雯眼睛一亮:“这个造型很好!我可以根据这个轮廓,创作一套镂空的‘同心’系列剪纸,用在窗棂、菜单和仪式背景上,光线透过来,会很有层次感。”
老陈的妻子刘姐也兴奋起来:“器皿就用我们的‘月白釉’系列,我再让老陈试着调一种更温润的‘米汤釉’做几个特别的合卺杯,专给二老用!”
创意在碰撞中不断丰满、完善。匠人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始从整体效果出发思考自己的部分该如何贡献。苏青瓷细心记录着每一个想法,唐乐知飞快地画着草图,秦望舒则负责审核每一个环节的文化合理性。
磨合的阵痛
然而,协作的困难也随之浮现。
首先是沟通成本。小军和周雯习惯于即时通讯软件碎片化的交流,对于需要书面确认的设计稿和物料清单显得不太适应。老陈夫妇则更习惯电话沟通,对项目组建立的微信协作群信息常常漏看。
其次是标准理解。苏青瓷对“月白釉”器皿的洁净度和釉面完整度有近乎苛刻的要求,而老陈认为手工器物带有“窑汗”、微小气泡等是自然之美,双方需要反复沟通才能达成对“瑕”与“疵”的共识。
最大的挑战来自时间协调。周雯的剪纸需要等小军的泥塑主体定稿后才能开始创作,而老陈的合卺杯烧制周期长,且存在一定的不成功率。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迟,都可能影响整体进度。
一次项目协调会上,因为小军对泥塑人物面部表情修改了三次仍未达到预期效果,导致周雯的剪纸设计无法推进,周雯忍不住在电话里抱怨了几句。小军本就内向,感受到压力后更加沉默,甚至萌生了退意。